【十九大代表在基层】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光明日报通讯员 晏乾坤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报告让我们倍感振奋!党为我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良好的舞台,不怕我们的起点不如人,只要不懈追求和奋斗,我们就有人生出彩的机会。”12月1日,十九大代表、河南省十九大报告团成员、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黄久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了他在人生成长道路上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励志故事,在家乡引起了强烈共鸣。
根据不同对象整理宣讲笔记、辗转各地为不同行业人群宣讲……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以来,黄久生每天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不是在宣讲,就是在去宣讲的路上。他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转化成群众耳熟能详的家常话,散发着泥土清香,所以深入人心,受到广大基层群众欢迎。
日前,黄久生(左一)来到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光武街道中兴社区,用大众化、接地气的语言向当地干部群众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晏乾坤摄/光明图片
黄久生今年52岁,每天虽然工作很辛苦,但他乐此不疲:“作为十九大代表,宣讲十九大精神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也是我特别愿意做的事情。”
从小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经历,让黄久生倍感党和家乡人民的恩情之重。他穷而思进,在生活磨砺面前不低头,从一名提灰搬砖推车打杂的小工,逐渐成长为建筑界技术过硬的行家里手。他富而思源,从城市反哺故乡,甘心做潢川县双柳树镇700多位孤寡老人“共同的儿子”。从1996年起,他每次过年都会给他们送年货,除了猪肉、大米,有时还有衣被和现金,21年来从未间断。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黄久生对加强基层党建感触更深。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早在2004年,黄久生就积极响应当地流动党员服务管理“金桥工程”号召,推动成立了潢川县双柳树镇驻外农民工党支部。通过外建组织、强化教育、组织引领、搭建平台等措施,带领家乡农民工1.2万多人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每年为家乡带回3亿多元的劳务收入。他们承建的工程,有两项夺得了国家最高建筑奖——鲁班奖,60余项获得国家、省市优良工程称号。
潢川县仁和镇连岗村驻村书记罗亚非说,听了身边榜样黄久生同志宣讲的十九大精神,感觉很亲切,朴实的家乡话让报告更深入人心。“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令人备受鼓舞、倍增信心,我觉得农村大有作为。”罗亚非表示,在今后的选派帮扶工作中,他会珍惜驻村工作的一分一秒,在脱贫攻坚一线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乐章,把连岗村建成“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农村的典范。
黄久生表示,今后,他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赡养家乡700多位鳏寡孤独老人,让他们感受到党的关怀、社会的温暖,同时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团结带领更多农民工兄弟,听党话,跟党走,让家乡人民在奔小康路上不掉队。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