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君|现存最早中译本《共产党宣言》背后的故事

2017年12月11日12:35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在参观过程中,总书记仔细端详了一本《共产党宣言》。

  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政治局常委们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赴浙江嘉兴瞻仰复建的南湖红船。图片来自“学习小组”微信公号

  得知这本珍贵的革命文物由一位共产党员的父亲藏在儿子的衣冠冢里保存下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称很珍贵,说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要保存好、利用好,还问起了那位共产党员。

  下面,档案君就来讲讲这位共产党员和他父亲的故事。

  

  1928年。冬。宁波,霞浦镇。

  靠种田兼做厨师为生的张爵谦从长山岗上下来,神色哀戚。他刚把自己儿子张静泉和儿媳顾玉娥合葬在一起。

  同乡们感叹:老张家没福气啊。前几年,静泉的媳妇就没了,连个子嗣都没留下。如今静泉长年漂泊在外,没想到而立之年也没了。老张白发人送黑发人,可怜呀。

  但是,慨叹人生无常的乡亲们并不知道,合葬墓里,张静泉的棺材是空的。

  张静泉故居。图片来自浙江新闻网

  夜深人静,张爵谦辗转反侧,在心里冲儿子静泉念叨着:你托付的事情,爹帮你办好了。爹等着你回来!

  

  张静泉,谱名守和,又名张人亚——“人亚”是他参加革命组织后自己改的名字。16岁辍学去上海做金银饰品工人,1921年入党,是上海最早的几个工人党员之一。

  张静泉。图片来自中央档案馆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一个人身上若被搜出与共产党有关的文件,便会引来杀身之祸。

  张静泉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秘书处内部交通科科长,舍不得烧掉资料,可上海又没有地方放置。思来想去,他在1928年的冬天,冒着巨大风险,把一批文书资料带出上海,托付给宁波老家的父亲保管。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决议案及宣言》的封面与内页印章上,印有“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字样

  张爵谦搞明白状况后紧张起来,问儿子该把这些“违禁品”藏到哪儿。张静泉行色匆匆,只告诉父亲“到时再说”,当晚就趁着夜色返回了上海。

  父亲面前稚气未脱的儿子,已是大刀阔斧整顿队伍、数次顺利完成护送中央领导人任务的“老江湖”。张静泉的“交通科”要负责内部秘密联络沟通,不能在家久留。

  

  多少父母为子女操碎了心。

  儿子甩下“烫手山芋”就走,老张可睡不着了。几番忖度,终于想出一计。

  几天后,邻居们得知:老张的二子静泉长期在外不归,又毫无音信,已经死了。

  在霞浦镇东面的长山岗上,满腹心事的父亲为儿子儿媳修了一座合葬墓穴。谨慎的张爵谦甚至没有将儿子张静泉的全名刻于碑上。墓碑上刻的是“泉张公墓”。

  张静泉衣冠冢的墓碑。图片来自党建网

  其实张静泉那一侧是空棺。从上海带回来的党的珍贵资料,就藏在里面。

  

  老父亲一人苦守着重大的秘密,苦等着儿子回来,听他怎么说。

  但那晚匆匆一别,张静泉就再没回来找过父亲。

  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静泉也没回来。

  老父亲感到自己已时日无多,心焦不已,就叫三儿子静茂在《解放日报》连登了几期寻人启事。

  张静茂刊登的“寻人启事”。图片来自党建网

  1950年了,全国都已基本解放了,可二子静泉依旧杳无音信。

  张爵谦老人有种不祥的感觉:静泉可能真的没了。

  既然静泉可能再没机会把珍贵的资料交给共产党了,那自己有生之年一定帮儿子完成这个任务!

  老人亲手将这批珍贵的资料取了出来,叫三儿子张静茂连同一张在房间里挂了近三十年的“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成立大会”照片,一起带到上海交还给共产党。

  1952年7月初,张静茂将部分文件、书报捐给了上海工人运动史料委员会。

  1955年,老父亲张爵谦去世。老人走得……可以说无憾,也可以说抱憾。无憾的是,他兑现了对儿子的承诺,妥善保管了资料并完璧归赵。遗憾的是,自1928年一别27载,儿子杳无音信,生死未卜。

  1959年,张静茂又把其余文物捐给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前身)。

  张静泉生前保护下来的革命文物多作为一级文物被中央档案馆、国家博物馆收藏。其中一本《共产党宣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译本之一。

  

  张静泉后来怎样了?

  1929年7月,张静泉受命在芜湖等地秘密从事党中央筹集活动经费的工作。他在芜湖开了一所金铺,暗中周转苏区收集来的经费,连同店铺收入一并上交党中央。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张静泉离开芜湖,前往瑞金。在苏区,张静泉先担任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成为中共一大党员何叔衡的副手。1932年6月,他又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出版局局长,兼发行部部长,继续代理印刷局局长,出版、印刷与发行了一大批苏区急需的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等方面的书籍。

  1932年12月23日,张静泉带病从瑞金赴福建长汀检查工作,途中因病殉职,时年34岁。当时环境恶劣,通讯不畅,殉职后的张静泉埋在何处,时至今日仍不得而知。

  1933年1月7日,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上发表了悼念张静泉的文章《追悼张人亚同志》。这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第一次在机关报上专门发文悼念逝去的同志。悼文说张静泉的牺牲“是我们革命的损失,尤其是在粉碎敌人大举进攻中徒然失掉了一个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1933年1月7日《红色中华》报刊发《追悼张人亚同志》,图片来自党建网

  直到2005年,张家的亲属与后辈们才凭借这份报纸得知张静泉后来的下落。

  此时距张爵谦老人离世,已过去了整整五十年;距张静泉离世,过去了七十三年。

  (作者:档案君)

(责编:曹昆)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