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版河长制走“法制化、社会化、信息化”路线 力促生态文明建设

2017年12月08日09:22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泉州版河长制走“法制化、社会化、信息化”路线 力促生态文明建设

  泉州,因水得名、依水而建、得水而兴,水是泉州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命脉所在。今年来,泉州市在水利部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围绕河长制战略部署,在总结前两年试行河长制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高处着眼、低处入手,在“统”上下功夫,在“新”上求突破,在“深”上见实效,将河长制工作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法制化、社会化、信息化”泉州版河长制。

  在“统”上下功夫,做到六个“统”,推动河长制全面实施

  统一架构,统一领导。2月28日,泉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河长制实施方案,自上而下,全面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市委书记郑新聪担任河长制总督察,市长康涛担任河长,四位副市长担任副河长,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作为河流管理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层层压实责任。河长制工作成为泉州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全市168名河长、267名流域河长、1667名河道专管员上下一心、履职尽责,主动作为,围绕各条河流的特点和问题,深入开展研究部署、巡河检查、现场办公、督促推进、考评问责等各项工作,河长制工作蔚然成风。在河长的高度重视和亲自推动下,各条流域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各项工作得到有力推进。

  统筹协调,统筹推进。全面设立市、县、乡三级河长制办公室,强化统筹协调,建立联合会商、联合整治、联合监测、联合执法等协同联动机制,做到全市涉河资金集中使用、涉河项目有效整合、涉水监测数据互联共享、涉水执法队伍联合行动。其中:统筹推进晋江、洛阳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每年落实3亿元补偿资金实施上游水资源保护项目,近年来累计下达专项资金11亿元,带动上游地区150亿元资金投入,促使1200多个保护项目落地实施;统筹推进山美水库流域综合治理,落实15亿元,统一实施永春、德化、南安等地1383平方公里流域综合整治项目,确保“大水缸”水质安全;统筹推进“七库连通工程”,投入63亿元,实施跨5个流域的联合调水和综合整治工程,大幅提升泉州东部沿海片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河道生态安全水平。九十九溪、梧垵溪、大盈溪等跨县(市、区)、跨乡镇的流域治理问题在上级河长的统筹协调下,得到有效解决;环保、水利、农业、林业、住建、市政等部门治河管河项目资金得到有效整合。在强化河长统筹职能的过程中,全市各地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其中,晋江市探索建立“河长一支笔”工作机制,设立河长制项目资金专户,由各河流河长统筹安排,做到“一支笔审批,一位河长统抓到底”。

  统一目标,统一行动。围绕河长制工作总体要求,制定《三年行动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提出2017年、2018年、2019年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单位和时序进度要求,确保河长制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序推进。

  在“新”上求突破,实现三个“化”,确保河长制落地生根

  在“法制化”上求突破。强化“两法衔接”,在全国率先建立“河长办与检察院”联合执法监督机制,市本级和12个县(市、区)河长办与检察机关建立联合执法监督机制,强化对各级责任人尽责履职的监督检查,切实增强打击水事违法犯罪震慑力。重点开展四项工作:一是成立联合监督协作工作小组,设立派驻河长办检察官工作室,健全日常联络办事机制。二是建立会商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加强沟通对接,进行专项调研。三是定期不定期开展联合督办行动,筛选重点督办件,挂牌督办,定期通报,严肃问责,严厉整治涉河涉水违法行为。四是通过送法下乡、法制宣讲等方式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今年7月份以来,联合督办涉河涉水违法行为28件,下达检察建议书3件,对不履职、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提出检察问责建议,在《泉州晚报》通报曝光涉河违法行为整改情况2次。此外,各地不断创新执法机制,德化县牵头建立“四市五县”环戴云山生态保护司法联盟,永春县成立生态警察中队,石狮市、晋江市设立河道警长,进一步提升综合执法水平。

  在“社会化”上求突破。鼓励引导全市各地购买第三方服务,有效解决人员编制困难和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其中,南安市创新第三方服务模式,委托迅捷服务公司,设立河流管养中心,建立起一支专业化河流巡查管护队伍,配备巡查管护船只、巡河无人机、巡查车辆等专业设备,既解决了人员编制问题,又整合了社会上专业技术力量、特殊装备等资源,大幅提升了河流巡查管护工作水平。南安市的做法得到福建省委书记、省长于伟国的批示表扬,目前已在泉州市其它地区积极推广。

  同时,泉州市高度重视宣传引导工作,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河长制工作,共同保护河流。通过电视+报纸、简报+微信、图册+短片等形式全面宣传河长制工作。组建“宣讲团”深入各地开展巡回宣讲,创作河长制文艺节目搬上乡村舞台,举办“爱河、用河、护河”征文比赛,开展河长制“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乡村”等系列活动,切实提高广大群众自觉爱护河流、保护河流的意识。

  在“信息化”上求突破。科技信息手段是河长制工作的重要支撑。今年来,泉州市在东溪全流域开展高清视频监控系统试点建设,对沿河排污企业、重点取用水户、重要河段、饮用水源地进行实时视频监控,目前主要河段的46个监控点已建成投入使用。年底前,东溪流域还将建成150多个监控点,实现流域视频监控全覆盖,更加直观、更加及时地掌握河流动态。与此同时,泉州市正积极开展河长制信息平台建设,将整合各条河流的一河一档、一河一策,以及视频监控系统、水质监测系统,河长巡河工作系统、河流问题举报系统等等,实现267条河流的基础数据查询、实时动态监控、巡河工作监督、督办事项闭环销号等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在“深”上见实效,抓好三个“实”,促进河长制开花结果

  勤督勤查抓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全面推进河长制实施过程中,泉州市建立严格的督查检查、考评考核工作制度,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一是坚持开展多轮次部署检查。河长实行“季度检查、半年督察”,河长办实行“两月督查、每月巡查”和“月例会、周调度”, 围绕各个阶段重点任务,层层部署推进,层层督促落实。3月份以来,市河长办先后组织6轮专项督查、8轮河道巡查,下发责令整改通知38份、情况通报10份。二是建立闭环管理机制。严格落实“督查—整改—通报—销号”四个环节,实行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对账销号,确保“整改不到位不收兵,落实不到位不销号”。今年来,全市督查发现的292个“四乱”问题已整改到位282个问题, 余下10个将于近期完成整改;6件河长批示件和42件群众举报件得到及时办理,一些久拖未决、严重侵占河道、污染水质的问题得到有效整改。三是实行“四不两直”月考评制度。2016年7月以来,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对各县(市、区)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月考评、月评分、月通报”,实现考评结果公开化、整改落实常态化。在此基础上,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安排专项资金对考核优良的县(市、区)采取以奖促治的形式进行奖励,2016年下达奖励资金350万元。

  基础工作抓扎实。今年来,泉州市积极主动开展“一河一档”、“水质监测规划”、“河道岸线保护蓝线规划”等基础性工作,不少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一是完成“一河一档”编制工作。全市委托12家设计单位,围绕“入河排污口、污染隐患点、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四乱现象”四个重点,对全市267条河流状况进行调查,逐一登记造册,分类建档,厘清河流信息“明白账”,为下一步实施“一河一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完成水质监测规划。市、县两级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全市河流水质监测规划,对行政区交界面、干支流交界面、功能区交界面及主要入河排污口等,设置水质监测点,加密监测。目前,已完成规划编制,全市布置556个水质监测点,比原有监测点增加385个,将于近期全面实施水质监测评价。三是加强水域岸线管理。完成全市二、三级河道和部分县级河道岸线及河岸生态蓝线划定,部分河段已完成确界立桩。此外,全市在河道显要位置树立1680块河长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

  综合治理见实效。今年来,泉州市围绕“六大治理任务”,组织实施“全市流域水环境保护行动” 、“环保设施与能力建设大会战”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治理三年行动”:全市实施重点流域治理项目103个、小流域整治14条、安全生态水系项目13个、清洁河流项目25个,截至10月底,已完成河道综合治理470公里;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0.52万亩,造林绿化7.8万亩、矿山迹地治理150万平方米;新建改建供水管网238.4公里,新建污水管网306公里,完成规模以上生猪养殖场标准化改造77家、行政村污水治理266个、三格化粪池新建改造6万户。同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传统产业清洁产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漂染、造纸等行业实施废水深度治理,建陶业完成LNG清洁能源替代,晋江上游电镀企业全部搬迁至华源电镀集控区,石狮沿海三个集控区实现热电联产,安溪石材加工行业实现全行业退出,台商投资区关停337家石材加工企业。通过一系列综合治理,全市水环境水生态进一步改善提升,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主要流域13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30%;小流域Ⅲ类水质达标率79.7%,比去年同期提高6.8个百分点,9条小流域实现水质类别的阶段性提升,3条黑臭水体和3条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1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下阶段,泉州市将认真按照水利部的部署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推进河长制各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强化河长责任制落实,探索建立“河长一支笔”工作机制,强化跨区域、跨流域、跨部门治河统筹协调;建立“河长巡河日”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河道巡查工作,强化河长履职尽责;开展“星级河道”评比工作,落实专项补助资金,建立河道管养奖罚和河道专管员考核管理退出机制。二是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关于在湖泊实行湖长制的会议精神,出台泉州市“湖长制”实施方案,全面推行湖长制。三是切实强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增设385个水质监测点,加强流域水质监测评价;落实入河排污口专项管理资金,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完成600公里河道岸线和生态保护蓝线确界立桩,加强河道岸线管理;建设河长APP助手、重要河段视频监控系统和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推进河务监管信息化;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强河长办与检察院、法院、公安、城市执法局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提升流域综合执法水平。四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五是加快河长制社会化进程,推进第三方管河和PPP治水模式,探索企业河长、民间河长、志愿者护河等,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河流治理保护机制。六是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按照一河一策,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生态治理,积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试点建设,整合环保、水利、住建、市政、农业、林业、渔业等部门的力量,统筹推进清淤截污、流域植被、堤岸绿化、景观设计各项工作,努力打造清新自然、富有野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流域环境。

(责编:朱小羽(实习生)、申亚欣)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