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关系全局 推动发展(十九大关键词)
本报记者 严 冰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新的重大政治论断,对于深刻理解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具有重要意义。
现实依据充分
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表述,具有充分的现实依据。
报告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这段精辟论述,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发生的新变化。原来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表述,已经不能准确反映这种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理所当然需要作出新的概括。
把握“变”与“不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十九大报告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进行修改,原因有三:
一是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落后的社会生产”的提法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中国发展的现状。
二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再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
三是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在解决矛盾中前行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如果说此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发展起来前”的矛盾,如今则可称为是“发展起来后”的矛盾。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中国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问题,是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主要根源。发展是动态过程,不平衡不充分是永远存在的,但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必须下功夫去解决它。
辛鸣认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势必会带来我们在发展重点、发展战略乃至发展方式方面的一系列改变。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按照新的发展理念,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他说,人类社会就是在旧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新的矛盾又出现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人民群众的生活会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变得更加美好。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