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污染敢攻坚
故 事
持续加力治理,“气质”稳定达标
城市新名片 最美“深圳蓝”
本报记者 吕绍刚
“现在空气好很多,终于可以把衣服拿上天台晾了。”深圳市居民敖建南在南头半岛生活了多年,以前晒的衣服上,都是电厂排出的黑油污。
多年前,深圳一年的灰霾天数最高达187天,也曾是酸雨重灾区。特别是家门口妈湾电厂带来的空气污染,让敖建南的生活苦不堪言:“当时下的雨都是黑的,在家都不敢开窗。”
如今,作为深圳唯一的大型燃煤发电企业,妈湾电厂早已大变样,黑烟和粉尘飞扬的景象没了,干净整洁成为常态。
近年来,妈湾电厂先后投入24亿元用于环保设施建设,包括海水脱硫系统、低氮燃烧系统、除尘、除渣系统和废水处理设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达到国家超低排放标准,每年比改造前减排二氧化硫约4.5万吨、氮氧化物约2万吨。
妈湾电厂的变化,是深圳大气污染治理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深圳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实施《深圳市大气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推进重大民生工程“蓝天工程”。3年投资63.3亿元,拉动社会投资221亿元,实施14项重点大气治理工程,补贴重点企业治理改造项目210个。
数据显示,2014年,深圳首次实现6项空气质量指标全面达标;2016年,深圳的灰霾天数仅27天,为近25年来最少,稳居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最高水平。
“坚持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是深圳大气质量长期领先的重要原因。”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大气处副处长谭清亮认为。
“‘十二五’期间,深圳审批项目8.1万多个,因环保问题被否决的超过4000个。”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副主任王伟雄介绍,近5年,深圳淘汰低端落后企业超过1.7万家。
沿着绿道慢跑健身,到梧桐山上登高远望,在公园草坪与朋友野餐……深圳市民成女士是一位运动爱好者。每逢节假日,去户外运动是她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深圳空气好,景色美,到哪里都是绿色,只要出门就是享受。”对她而言,寸土寸金的大城市也能有四季常青的风景,这是深圳给她的最大惊喜。
“‘深圳蓝’如今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表示,5年来,深圳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9.7%,今年上半年又下降了5.4%,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以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实现了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了美丽与发展的双赢。
点 睛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份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直面百姓最为关注的灰霾问题,确定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10条35项措施。
减少污染物排放;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信贷支持等,这些措施针对性强,同时强化部门责任,形成了治理合力。
“大气十条”实施4年成效显著,截至2016年底,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都下降了30%以上,连续稳定达标的城市数量明显增加。
故 事
四级河长体系治理北京水环境
河长勇担当 河水在变靓
本报记者 贺 勇
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街道凉水河畔,流水潺潺,绿荫环绕。一得空,卢英博就往河边跑,沿河走一圈儿,边走边仔细瞧,看看哪里有污水,哪里有违建。
去年11月,卢英博走马上任右安门街道办事处主任,正赶上北京在全市大力推行河长制,自然,他头上多了一项头衔——凉水河右安门段河长。
凉水河是北京城南地区主要排水河道,也是臭名远扬的排污河。“刚开始,心里有些打怵,我一个基层河长,能管好这样一条市级河道吗?” 卢英博回忆当时情景时说。
不论是岸边、水面还是河底,也不论是污水、垃圾还是违建,凡是影响到河流水质、景观的,卢英博巡查时一点不含糊。
在落实河长制工作过程中,右安门街道逐步形成了河长定期巡查机制、区域联合执法机制等七大工作机制,开创了水环境治理的良好新局面。卢英博还组织地区10余家单位和近百名志愿者担任“当班河长”,每天在凉水河右安门段巡逻,政府部门因此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一有情况就能得到最快处理。
通过开展切实有效的综合整治行动,右安门辖区内河道“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新貌,给百姓带来了惊喜。
今年,北京将全面建立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河长体系,随着5920名河长走马上任,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有了河长的守护,北京的水环境建设将呈现新面貌。到年底,全市141条段的黑臭水体将得到治理,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完成任务。
点 睛
2015年4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2016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2017年6月《水污染防治法》修订通过。
这5年,水污染防治领域大招频现,力促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治理不仅涵盖饮用水源地保护、黑臭河流整治等百姓关注的领域,也致力于保护水质优良的湖泊、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珍爱生命之源,碧波清流正向我们走近。
故 事
湖北荆门重点督办土壤改良修复项目
生物修复好 绿色可持续
本报记者 程远州
“今年底完工后,土壤环境、耕地修复都会达到国家标准。”在湖北省荆门市所属钟祥市胡集镇虎山村,150亩砷污染耕地修复项目负责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李卫武说。
虽然附近磷化厂早已停工,但虎山村数万亩土壤砷严重超标的危害已经显现。土壤污染并非个案,在钟祥市,磷矿开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带来了长远的环境损害。其中,尤以磷矿储量多的胡集镇为最。
“生物修复是绿色、生态、可持续的,不仅成本低,而且可以改善土壤肥力,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符合中国农村实际。”李卫武说,在虎山村项目中,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微生物复合施用、有机物料覆盖等生物修复方式被广泛应用。
目前,荆门将土壤改良、修复项目列为市政府重点督办事项,各县市区正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土壤改良具体实施方案,沙洋县、京山县等地已完成土壤改良前的土样采集和检测工作。
李卫武介绍,土壤修复分为城镇建设用地土壤修复、工矿企业污染土壤修复、农业耕地土壤修复三大类,耕地土壤修复因其商业开发价值较小,多需政府资金兜底,公益性强。对此,荆门市副市长梁早阳表示,荆门对于参与土壤改良、培肥地力试点项目单位将给予资金补助。近日,湖北省财政厅将荆门市胡双磷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计划,分配专项资金1亿元,这是迄今为止荆门市获得上级支持的最大土壤治理项目,项目开展后,109个行政村(社区)、23.4万人将直接受益。
点 睛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其环境质量关系到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
2016年5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防治战役全面展开。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防范人居环境风险……各项措施正齐头并进,逐步落实。
图片说明:
图①:陕西省杨凌农业示范区,工作人员在进行土壤采样。
图②:安徽省濉溪县对存在环境问题的石灰窑实施爆破。
图③:上海外滩,蓝天白云,风景迷人。
图④:山东省东营市,环保人员在维护生态浮岛。
图⑤:环境保护部开展无人机航拍环境监察执法。
人民视觉
《 人民日报 》( 2017年10月14日 0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