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特殊客人”6年前的嘱托——西藏林芝巴吉村见闻

人民网 陈孟

2017年09月25日10:16  来源:人民网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巴吉村(人民网赵铎 摄)

初秋时节,清脆的铃声唤醒了西藏东南部的土地。牛马踱步的身影伴着铃声走过家家户户,走向巴吉村一个质朴的清晨。

村民格桑旺久早上一走出房门,就能看见自家院里飘荡的旗子。这常让他想起6年多前的一个早上,院子里来过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来客像亲密老友般落座,就着奶渣和酥油茶,和自己谈起生活的光景。他问及家里收入怎样,有无困难和意见,还鼓励自己带领其他村民“共同致富”。6年过去,格桑旺久还常在心里回答这些问题。

“生活已经天翻地覆了,我又有了好多话可以跟他讲。”

格桑旺久牢记的“特殊客人”,就是习近平总书记。

2011年7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巴吉村,看望这个当年靠运输致富的“汽车村”,并迈进了格桑旺久家的小院。“十八大”后,格桑旺久成为一个特别的“队长”,把村里跑运输的汽车和工程机械组成一支队伍,紧拉住众人不让一户收入“掉队”。

2016年年底,巴吉村6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村里人均年收入比2011年翻了一倍。这个习近平1998年也曾来过的村庄,宣告自己从落后面貌走向“林芝首富村”的蜕变已经完成。格桑旺久和其他村民还清楚记得,习近平走过的那条坑洼不平的路,曾经一遇雨天就变得泥泞曲折,今天宽敞地载放着大小汽车,通往洒满阳光的藏式楼房。

村里的人攒下了说不完的故事。拳拳之心记着藏汉情深,想再说给总书记听。

牢记“要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建车队、办市场,村里轰轰烈烈发展起了集体产业

巴吉村村民格桑旺久(人民网赵铎 摄)

漫长6年间,一个透露巴吉村转变的细节是,2014年开始,这个以运输为重要经济来源的村子,开始把各家分散的60多辆汽车和工程机械统一管起来,组建了一支“车队”。队长格桑旺久负责联系当地汉族老板的工程,再统一安排各家的车去跑。

“今天你来跑,明天他来跑,”格桑旺久说,自己的目的很简单,“你有的话,他也要有。有活儿大家都平分,村民收入基本都平等。”

村民们谈起自家在车队的收入,会本能地先夸“格桑旺久管得很好”。“管得好”的背后,是这个队伍给予村民最直观的认识——大家一起富裕才有意义。2016年,巴吉村作为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最大的行政村,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925.6万元,人均纯收入20603元,比2011年习近平来的时候又翻了一倍。

“我们的变化从哪里开始?就是从抓‘集体’开始。”

今年53岁的巴吉村村委会主任米玛,和格桑旺久一样,也清楚记得习近平在这个村子里提出“要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的场景。这番话大伙儿都听了进去,从此成了村民们新的奔头,也成为村干部转变思路的契机。

这个闻名远近的村庄,一直有善于捕捉先机、敢闯敢干的村民。从1986年起,借着林芝林木资源丰富的优势,村里人先后买了50多辆大货车运木料;国家禁止伐木后,大家就购买工程机械车、翻斗车搞工程材料运输,跑出了一个“汽车村”。

“几十年来,能人有钱人不少。但放眼全村,却是各忙各的、各管各的。”2011年时,米玛作为村长和致富带头人,创办了一个预制厂,自己家里已经有可观的收入。习近平的话让他转而意识到,必须把村集体经济搞上去。

“那时候共产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我就大胆地干。”

摆在巴吉村眼前的一个机遇,是当时林芝市快速兴起的城市建设。习近平来后,村里介入城市发展浪潮,利用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优势,采取“招商引资+公司入驻+土地入股+集体分工+群众受益”的模式,轰轰烈烈发展起集体产业。

浙江温州人方兴国2014年到林芝的时候,那里的建筑行业正是一片生机盎然,到处是分散林立的建材商户,但管理上十分混乱。随后,方兴国所在的西藏仁和实业有限公司与巴吉村合作,开发了当地唯一的统一大型综合建材市场。巴吉村以出租土地的形式入股,每年收益400万元。根据协议,25年后建材市场将由巴吉村自主经营。

建材市场的长期回报,并不是巴吉村集体经济的第一个甜头。如今全村入股另一家企业是村里2007年创立的宏鑫商砼有限公司,公司每年为村民带来红利70万元;村里还在“大柏树”园林景区办了土特产一条街,妇女们在这里做生意,参与户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

“大家富”的意识逐渐根深蒂固,还体现在巴吉村富人带穷人的过程中。仁青顿珠的家庭曾经是村里的困难户。2009年开始,格桑旺久请他给自己开挖掘机,教会了仁青顿珠学技术之后,又鼓励他贷款买了自己的挖掘机。

如今仁青顿珠已经有了两台挖掘机和两辆汽车。他的妻子达瓦央宗除了在景区做生意,每周还还去村里的农家书屋工作几次。2011年习近平来村里视察农家书屋时,曾经与她交谈。

“我还记得那时的景象。”达瓦央宗说,那时家里还盖不起房子,现在有了新房子,每年搞运输、旅游的收入加起来有40万左右,“总书记要是现在再来村子里,看到这些,一定很吃惊吧。”

“在村里生活,藏族、汉族谁也离不开谁”

一叠票据折射出相知相交的和谐民族关系

巴吉村村委会主任米玛(人民网赵铎 摄)

今年大半年过去,仁青顿珠的柜子里攒了厚厚的一叠“票”,那是他给汉族老板开挖掘机的收款票据,到年底一次性结清工资。年底结钱的惯例让仁青顿珠很安心,“我们这里的汉族老板很讲信用,从来没发生过言而无信的事情。”

“在民族团结方面,这里是党和人民放心的地方。”71岁的巴吉村老支书达龙对记者说,早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巴吉村就迎来过第一批在此安家的汉族客人。

那个贫穷的年代,17名“看起来漂漂亮亮”的汉族知青忽然出现在村里,陡然增加了村里的人口压力,让对国家政策了解不多的村民们十分费解。当时担任村支书的达龙便耐心地给村民们做工作,告诉他们帮扶这些汉族年轻人的意义。

“大家慢慢接受了这些客人。我们给他们建房子,教他们开拖拉机、缝衣服、放牛、耕地,大家同吃同住,互相帮助度过了困难的3年。”国家恢复高考政策后,这些学生纷纷考上大学离开了巴吉村。“他们有的去了北大,有了去了清华,都成了有用的人,”达龙脸上溢慢自豪的笑,“他们还回来看我呢!咱们感情一直很好。”

来自甘肃的钱学正是巴吉村里的两位汉族女婿之一。90年代,钱学正在林芝务工时认识了巴吉村姑娘阿妞,从此决定把家安在巴吉村。今年44岁的他听得懂大部分藏语,跟村民们一起用小车跑运输,家里年收入十几万。眼下儿子成了当地的警察,女儿顺利考上了北京西藏中学,在钱学正心里巴吉村已经是另一个家乡。

巴吉村如今的两家企业里,几十名汉族员工负责着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工作。他们不仅带来了技术与经验,也把当地的汉藏交往变得更加无处不在。

西罗原来是米林县的一位农民,进入宏鑫商砼有限公司工作后,他跟着一位汉族会计学习了两年,现在已经独自负责出纳工作。巴吉村的旺青到公司做搅拌车驾驶员后,和同事何佛祥成了好友。旺青自己开搅拌机的同时,从2014年开始请何佛祥开自己的另一辆搅拌机。他欣赏何佛祥“技术好,性格也好”,总把他带回自己家里玩。

这两年,村里又多了位新邻居。湖南人陈爱烈去林芝旅游之后,看上了这个秀美安宁的地方。2016年,她退休后搬到格桑旺久家隔壁,开起一家颇具藏族特色的民宿。这家名为“影调小筑”的店成了村里的新鲜事物,村民们经常到她的店里串门、聊天,有时还带着客人来。

今年9月12日,陈爱烈在微信朋友圈里晒了一件趣事:有客人听说可以亲自到藏族村民家里摘果子,高兴地说要“买5斤”,最后却控制不住买了18斤。陈爱烈说,每当格桑旺久家的果子熟了,就会送一些新鲜给自己,自己于是也向客人推荐邻家的天然农产品。

作为经常跟汉族朋友打交道的“车队”队长,格桑旺久总结自己与汉族朋友的交往时说:“藏汉群众一家亲,在村里生活,藏族、汉族谁也离不开谁。”而陈爱烈正在打算跟其他村民一起,给店里的客人创造更多接近藏族家庭的机会。她希望更多内地人跟自己一样幸运,能敲开藏民们的房门,看看真实的他们有多可爱。

“我更能理解习爷爷的嘱托了”

——一个10岁孩子作文背后的民族团结情

巴吉村村民达龙(人民网赵铎 摄)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阻挡,西藏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2011年7月19日,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赞扬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60年来“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对西藏的发展寄予了殷切希望。他说,加快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关键。

两天后,习近平走进巴吉村,见证了这个村子老老少少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以及村民们积极致富的成果。

老书记达龙那天喜悦地握住了习近平的手,习近平对他说:“祝老人家长寿,扎西德勒!”这让达龙想起自己18岁的时候,曾作为翻身农奴学生代表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他说自己在旧社会出生,今天得到的关切和美好生活,都是他曾经意想不到的。

达龙觉得自己个是幸运的人:“我现在没有什么烦恼了,每天都快快乐乐。”这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源自于村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民生改善。在富裕起来的巴吉村,像达龙这样熬过苦日子的老人,真的等来了“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村民桑杰告诉记者,西藏自治区启动安居工程以来,村民盖房子都会得到政策补贴。桑杰家原来砖木结构的老房子现在已经变成了框架结构的楼房,新楼房花费大约200万,比以前坚固和漂亮多了。

巴吉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也已经达到了100%。桑杰介绍,村里的农民群众平时在村里看小病不要钱,住院能报销70%以上,加上民政局、保险公司的补贴,几乎不用花什么钱。

“生活压力几乎没有了,”桑杰说,“我们的土地都承包给外地人种植,孩子上学不交学费,每家基本都有车,有了困难还有人来帮忙。”

在西藏自治区“双联户”的服务管理模式下,“帮忙”是联户长的一项职责。2013年“双联户”在全区推行以来,村民以联户为单位互相帮助已经成为一种“新民风”。这对于汉族人钱学正来说,感触尤为深刻。钱学正和阿妞结婚之初,家里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格桑旺久作为联户长,动员村里的党员帮助钱学正一起办起了养兔场。

“巴吉村真的非常团结,”钱学正对邻居们赞不绝口,“不管你是什么民族,只要家里办事,村里人拿着自己的工具就来帮忙了,根本不需要叫。”最让他难忘的是,有一次雨天跑运输时车子坏在了路上,一位邻居大老远去给他送修理工具,和他一起修好了车。钱学正觉得,村里没有人拿他当外人。

最近几年,格桑旺久接连被评选为自治区级、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5年9月,格桑旺久作为13名全国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之一,在北京再次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他颇为惊讶的是,总书记还记得他是“巴吉村的格桑旺久”。

今年7月,村里10岁的普布拉旺写了篇作文,题目叫《我和远方的客人》。文章里提到,他在幼年的模糊记忆里,见过“内地来的尊贵客人”习近平爷爷。他还记得习爷爷抱着自己,说“长大了要为家乡做贡献”。普布拉旺说,“几年来村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公路变得更加宽了,绿化带上种上花花草草,看起来和城里的一样。现在我更能理解习爷爷的嘱托了。”

普布拉旺或许永远不会忘记那天听到的话,就像养育他的村庄一样。

巴吉村村民普布拉旺(中)(人民网赵铎 摄)

(责编:王吉全)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