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用好辩证法
“万山之祖”莽昆仑,“中华水塔”三江源。乍到青海,这里的大江河、大草原、大湿地令人赞叹。
而与“大”相对的,是经济总量小的现实省情。
大与小,青海如何把握好发展的辩证法?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重托,为青海阔步前行指明了新方向、拓展了新视野、带来了新机遇。
“今天的青海,生态地位无可替代,对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尤其突出,生态资源就是最大的资源,生态优势就是最大的优势,绿色发展就是最大的发展,我们正迎来青海发展的黄金期,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海省十三次党代会继往开来,绘就绿色发展新图景。
绿色产业,“风光经济”好风光
今年6月17日零时至23日24时,正值第十八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青海连续7天168小时全部使用太阳能、风能及水力发电供应全省用电。
此举在全国尚属首次,也在全球范围实现清洁能源连续供电时间最长。
青海何以又创造这一“世界纪录”?
数据会说话:截至今年6月,青海电网总装机容量2345万千瓦,其中水电1192万千瓦、光伏682万千瓦、风电69万千瓦。这意味着,可再生能源装机已经占到总装机的八成以上。
还有好消息: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今年将外送江苏省20亿度电,这是青海清洁能源首次跨区外销。“可别小看这20亿度电,它相当于少烧24万多吨标准煤,为输入地减排二氧化碳60多万吨!”青海电科院光伏并网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节潭介绍。
“风光”的成绩单,得益于过去5年青海深挖资源禀赋,大力攻克关键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破解了“消纳难”“调峰难”等制约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
拓展了青海发展的新空间。加快发展仍是青海头等大事,保护生态不是不发展,而是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经济发展质量更高、结构更优、效益更好。
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现代生物、现代农牧业、生态环保、高原医疗卫生、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今,以这“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为载体,青海正在擦亮美丽经济“新名片”。
目前,青海正在重点规划建设海西、海南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打造全国千亿元锂电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盐湖提锂—电子碳酸锂—正负极材料—锂电池制造等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预计到2020年锂电产业产值达780亿元以上。依托气候冷凉、能源充沛、区位特殊且列入全国数据中心建设一类地区等方面的优势,一批大数据中心项目相继落户青海。其中,西北最大的国家级互联网数据中心——中国移动高原大数据中心已投入使用,2000吨电子级多晶硅等电子信息基础材料产业初具规模。
改革创新,除却弊端破坚冰
长河东去,不择细流。
玛多县,藏语意为“黄河之源”。“全县大小河流、湖泊密布,过去‘庙门大了和尚多’,湿地、林地、农牧、渔业、风景区等管理部门条块分割、政出多门、职能重叠交叉,谁都在管却谁也不能一管到底,‘九龙治河’的弊端曾经十分突出。”黄河源园区管委会资源环境执法局局长曲洋才让感慨。
如今,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进,玛多县将原有的国土、环保、水利等部门一并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内,统一下设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森林公安、国土执法、环境执法、草原监理、渔政执法等执法机构,被整合组建为管委会资源环境执法局。
“大部门制改革”账好算:县级部门精简了25%,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49项,改变管理方式30项。“生态管理归管委会,其他社会管理归地方政府,权属明晰不打架。”曲洋才让笑言。
守好“中华水塔”,青海责任重大。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国家公园的体制试点怎么搞?在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青海,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模式与成熟的方法路径,只有靠改革创新的精神,因地制宜,大胆“破冰”。
去年6月,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三个园区管委会,对所涉玛多、杂多、治多、曲麻莱等四县进行大部门制改革……
还有喜讯传来:今年7月初,青海可可西里正式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申遗成功的背后,也离不开生态保护手段与顶层设计的不断创新:去年10月,《青海省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为一个自然遗产地专门立法,青海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青海以生态功能提升、资源节约提效、环境治理提质、国土绿化提速、生态制度构建五大行动为载体,着力开创生态保护建设新局面。最大的经验和启示,就是用“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绿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普惠民生,鱼和熊掌可兼得
扎陵湖东岸,尕泽村牧民更登尖措正骑着摩托,驰骋在湖边巡查管护。
“我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管护员。”他自豪地向记者晃了晃厚实臂膀上的红袖章,“保护环境本来就是每个人的责任,现在还有工资拿,一举两得!”
从去年7月开始,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准确把握牧民群众脱贫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创新探索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目前三江源地区生态管护员人数已达39890名。生态管护员中一半以上来自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持证上岗,按月发放劳务报酬,年终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
“今年预计实现生态管护员年人均增收2.16万元。”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晓南说,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管护者,这将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换言之,生态与民生,鱼和熊掌可兼得。
“生态保护是大趋势、大战略。我们既要持续加大投入,当好生态守护神,更要转变传统思维定式,把高原生态农牧业、新能源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等生态产业打造起来,把循环经济和绿色生产、消费模式建立起来,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使潜在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大省,进而向生态文明意识强、生态治理能力强、生态服务功能强、生态经济实力强的生态强省迈进。”青海省委书记王国生强调。
《 人民日报 》( 2017年09月14日 1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