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大草原上,从“江南孤儿进草原”,到“让出最好牧场为航天”,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民族团结佳话广为流传。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说着一口流利蒙语的通嘎拉嘎,其实是个地道的汉族人。见到记者,她说的最多的是“报答”。
通嘎拉嘎说的“报答”,要从50多年前说起。1956年到1961年,上海、江苏、安徽等地闹饥荒,育婴堂的米粮、奶粉短缺。这时,中央想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今年94岁高龄的云曙碧老人,是第一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的长女,对那段历史她记忆犹新。
1960年,3000多名孤儿被送往内蒙古,当地牧民把这些孤儿称作“国家的孩子”,并承诺“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那一年,艾登苏荣夫妇收养了两岁的安徽女孩,并为她取名通嘎拉嘎。
那时牧民家里也不富裕,但养父母倾尽所有让通嘎拉嘎过得知足快乐。一次通嘎拉嘎误服了药陷入昏迷,是母亲骑着马,奔袭上百公里来到医院,从生死线上把她拉了回来。
10岁时,通嘎拉嘎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但她很平静,在她心里,自己拥有的爱没有一点缺憾。长大后,通嘎拉嘎嫁给了一位蒙古族汉子,共同照顾养父母。
如今,这些草原母亲养大的“国家的孩子”,生活越来越好,也用汗水和心血回报这片草原和人民。通嘎拉嘎和丈夫领养了一名蒙古族孩子,平时还用母亲教她的缝制民族服装的手艺,免费培训牧民。
近几年,通嘎拉嘎又和其他内地孤儿一起,成立了“国家的孩子”爱心协会,已经帮助了十多名少数民族困难大学生完成了学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族干部群众都要明白,没有民族团结,哪一族群众也过不上好日子。”在内蒙古,各族群众为了美好生活和国家发展,守望相助,心手相连。
在著名的东风航天城所在地——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宝日乌拉,1958年,为了支援航天建设,包括娜仁格日勒一家在内的1300多名蒙古族土尔扈特人,举家搬离这片祖辈居住了几百年的肥沃草场。
而这些为祖国国防和航天事业作出巨大牺牲的蒙古族牧民,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各民族的帮助和回馈。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随着越来越多民生工程的启动,牧民从医疗、教育、到住房,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