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政府要把环境搞得更好,让我们的孩子都能更健康地成长。”6月5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在“市长热线”广播直播访谈节目中,针对一位妈妈的提问时明确表态。
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走进电台直播间,就“治理水环境、共建好生态”主题与听众们直接交流,应勇的这一决定,不仅因为自己是上海市市长,还缘于另一个身份——上海“总河长”。
上海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现在注册登记有2.6万条河,去年底全面推进城乡中小河道整治后,分三批摸排出黑臭中小河道1864条段,“这是今年河道整治的重点,目前已经明确了河长,落实了治理的具体责任。”应勇顺便科普,“河长制就是责任制,建立河长制就是要落实好责任制。河长责任制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污染治理,第二条是日常养护。治理以后还要养护,真正让水更清。”
按照“分级管理、属地负责”的原则,上海现已初步建立了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全市总河长,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全市副总河长,区、街镇主要领导分别担任辖区内区、街镇总河长的三级河长体系。“我作为总河长,就是要对全市的河道治理负总体责任,并直接分管长江口上海段水域和黄浦江干流、苏州河等主要河道。”应勇表示。
“‘河长制’的运作机制、河道的治理进展等,我们了解得不多。”市民艾女士来电建议,在河道旁的河长公示牌上设一个二维码,市民通过扫码了解。“比如让市民知道6月份涨水期,河道有可能受到上游绿植的污染,或者了解河道里新放的设备有什么作用等。增加科普知识,市民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意识就会更高。”
市民陆女士也表示,“环境治理是大家的事,河道治理怎样才算达标?指标是什么?这些也应该让老百姓知道。”
“非常感谢你们这样的‘民间河长’,希望能更多参与到河道的治理和养护上。”应勇表示,上海对河道有国考、市考和区考三种类型的考核,相关部门会定期、不定期对河道水体进行观察,并进行日常养护。“问题出现在水里,根源往往在岸上,所以对于水环境的治理必须坚持水岸联动、措施并重的原则。”同时,做好水系沟通、水体调活,通过“河长制”,实现“河常治”。
身边的河道越来越清了,环境也越来越好了,不少市民对政府工作表示肯定,但同时寄予更大希望:“去了淀山湖,看到萤火虫非常美,希望今后在我家楼底下也可以见到。”
应勇回应道,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上海先后制定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环境治理的计划,今年1—5月上海PM2.5的平均浓度是43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4%以上。
“市民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关注,是我们做好环保工作的基础和动力。”应勇强调,“不仅仅在生态环保方面,政府各项工作的改进,都需要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把上海真正建成一座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