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隆重仪式欢迎李克强总理到访
当地时间5月31日下午,李克强乘专机抵达柏林,开始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并举行中德总理年度会晤。德国之声评论说,一场来自中国的“魅力攻势”就此开启。
《法兰克福汇报》认为,中国总理带着一个中国企业家代表团访问柏林,代表着一个非常自信的国家。短短几十年,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大国。《法兰克福评论报》则一一列举了同中国合作的重要性,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资者,该国最近被证明是重要的稳定锚。该报还不忘提醒说,“中国人做事可靠而专业”。
“面对西方的乌云,亚洲升起的太阳似乎具有从未有过的吸引力。”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直截了当地形容。
德国国家电视一台表示,今年是中德建交45周年。两个国家的相似之处不少,比如气候保护和贸易政策。德国已连续数十年保持中国在欧盟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去年中国首次成为德国全球第一大贸易伙伴。德国希望通过李克强总理的访问,在双方的投资保护以及市场准入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英国《金融时报》则刊登了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的文章,指出如何进一步加强两国之间蓬勃发展的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李克强总理此访的重要议题。
德国之声甚至用“蜜月期”来形容李克强总理此访。报道指出,在推动全球自由贸易、同保护主义作斗争,在气候保护方面以及制定全球多边活动规则领域,柏林同北京的立场基本一致,而两国之间意见一致的地方还远远不止这些。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韩博天认为,中德两国在近期的外交互动中,开诚布公以及热情友好的态度,很难让人视而不见。他指出:“所有迹象都显示,中国在德国以及欧洲外交政策中的地位将迅速得到大幅提升。”
李克强总理此行还将与欧盟和比利时领导人分别举行会晤。拉美社指出,这是李克强作为国务院总理第八次访问欧洲。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近年来,中欧贸易往来快速发展,双方在投资、就业、创新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2016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5470.9亿美元。
该社援引专家的话表示,中国总理的访问将进一步释放中欧合作的活力,提升双方在抵御保护主义、重振世界经济方面的合作。
美国《世界日报》网站指出,在国际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会晤有助于带动中欧关系加快驶入互利合作的“双行道”,共同发出维护多边体系、反对保护主义的信号。
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经济政治新闻学教授亨里克·米勒甚至用“中欧”(Chinopa)这一新学术名词来形容中欧关系。
在德国《经理人杂志》网站发表的文章中,这位学者分析说,世界经济政策正在重新整理分类,两大经济体——欧盟和中国寻找可以与自己一起解决国际问题的新伙伴。
“欢迎来到‘中欧’新时代!”亨里克·米勒强调。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