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中国社科院——

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

本报记者  张  贺
2017年05月18日05:1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40年前的5月7日,经党中央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成立。40年来,中国社科院的一代代学者与改革开放同行,把智慧的思考、火热的情怀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几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每个关键节点,都留下了自己的思想足迹。

  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研究领域如何扩展,有一条红色的主线始终贯穿于社科院各项工作的始终,那就是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两个关键词

  在中国社科院学科研究机构一览表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当代中国研究所始终是排在最前面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正是这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高端研究机构的特色和关注重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中国社科院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既是我们第一位的政治任务,也是我们的独特优势。”中国社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说。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如果说研究真理体现的是敏锐的目光,那么坚持真理展示的就是过人的勇气。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爆发了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但大多数人恐怕并不知道,最早倡导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正是时任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他在人民日报上刊发的观点比嗣后真理标准大讨论早了整整3个月。此后一大批社科院学者积极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对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9年,当人们对安徽凤阳包产到户做法议论纷纷时,社科院社会学家陆学艺、李兰亭等深入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农村,开展了历时数月的调查研究,并以严谨扎实的第一手资料,于当年9月撰写了《“包干到户”问题应该重新研究》,力证“包干到户是搞社会主义,不是搞资本主义”,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1980年9月,中共中央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

  1997年,社科院学者、法学家王家福在参与党的十五大报告民主法治部分起草时力主改“法制国家”为“法治国家”,促成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写入十五大报告和宪法修正案,在法学界传为佳话。

  “关注重大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内在要求,也是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说,社科院作为党中央和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必须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重大节点积极建言献策。从深圳特区的设立到三峡大坝工程的论证,从包产到户到计划生育,从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研究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中国社科院无不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2002年十六届中央领导集体正式确定集体学习制度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社科院专家学者应邀走进中南海,为中央领导同志集体授课。据统计,中国社科院学者为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授课达30人次。

  近年来,为进一步强化对现实的调研力度,中国社科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成立上海研究院,与湖南、甘肃等7个省区市联合建立国情调研基地,在全国设立了44个所级国情调研基地。通过双向交流、挂职锻炼、国情调研等多种途径,选派干部学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国情、接触地气、经受锻炼,钻研真学问、提高真本领。

  “一号工程”

  “马工程”是我国社科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简称,这项开始于2004年的重大国家级理论建设工程,动员了全国数百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有数千名学者先后参与。而社科院无疑是其中的主力之一,有300多名社科院专家学者承担了工程的科研攻关项目。

  2009年,为进一步推动实施中央“马工程”,社科院启动了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这种做法在全国并不多见。截至2016年底,社科院“马工程”已设立各类项目192个,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7年多的实践,社科院“马工程”已成为中国社科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号工程、灵魂工程、战略工程、基础工程。

  提起社科院“马工程”的丰硕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程恩富如数家珍:“王伟光的《新大众哲学》,江流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纲(1978—2008)》,李崇富的《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项启源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等等,这些成果不仅在整个社科界和社会上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所有制结构、对外开放和‘三农’等现实问题向国家献智献策方面,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理论威力,也向世界昭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光明前途。如何用马克思理论解答中国发展奇迹的由来,回答国内外对诸多热点问题的疑问,成为当前社科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程恩富说,社科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上有三个“抓手”——年度学术论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和大型研究项目。这些论坛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科学无神论等诸多方面。“每个论坛都会针对当年的重大理论热点问题展开探讨,吸引了国内外大批一流学者,在国内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程恩富说。

  2015年开始,社科院组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智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意识形态研究智库等多个马克思主义专业智库。程恩富说:“通过智库和论坛,我们充分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创造、理论的独特贡献、制度的独特优势,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

  2014年底,社科院正式启动大型学术文化工程——《中华思想通史》创新工程项目。该项目初步设计要编纂一亿字左右的《中华思想通史资料长编》和20卷2000万字左右的《中华思想通史》全本。除了将留下一部鸿篇巨著外,该项目无疑还将培养出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构建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国学派。

  由社科院马研学部等主办的《国际思想评论》英文国际季刊(英国出版)已向全球3000多个研究机构发行,2016年被选入“世界新兴文献索引目录”。该刊聘请了60多位世界著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家担任编委,并通过这一学术平台,与世界数百位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各国共产党理论专家保持经常性联系。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福斯特曾致函编辑部,认为“创刊只有几年,但在国际上影响已很大”。

  坚定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彰显出来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殿堂,中国社科院肩负重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崇富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干领域,是国内外不同意识形态较量的前沿阵地。”

  对于错误思潮、违背中央政策的言论和观点,社科院的学者们敢于发声、敢于亮剑。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以及香港“占中”与颜色革命等焦点问题,学者们纷纷撰写研究报告、理论文章,引导主流舆论、坚决打好反击战。他们拧成了一股强劲的力量,及时辨析并抵制学界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潮,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发出声音,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据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社科院院属76家学术期刊共刊发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文章966篇、批判错误思潮文章262篇。“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正在成为社科院专家学者的自觉意识。

  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后,社科院党组立即组织制定并在全院颁布实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总体方案》《关于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建设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的意见》等文件。目前,社科院各研究院所根据自身特点已广泛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研究室或开设本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题。

  王伟光表示,社科院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各自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当中,真正指导科学研究。比如说,考古所要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贯穿到对考古学的研究中去;文学学科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文学研究;历史学科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历史学的研究,彻底改变有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盲目照搬西方学术体系,简单套用西方学术话语、标准与规范的现象。

  为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社科院规定,对全体人员实行“意识形态一票否决制”。将政治标准作为选拔干部学者进入领导岗位的首要标准。王伟光说:“我们就是要把那些政治可靠、业务精通、作风过硬,富有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干部学者,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确保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任何时候都是全党特别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李崇富说:“学习无止境,斗争未有穷期。尽管我年过古稀,但决心站好最后一班岗,为把我院建设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发挥余热、尽绵薄之力。我们这些马克思主义学者,作为党的理论战士,应当始终如一地努力为其提供理论支持,争取有所作为。”


  《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18日 09 版)
(责编:王政淇、崔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