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力推的棚户区改造为何深得蒙古方欢迎

人民网记者杨芳

2017年05月13日11:18  来源:人民网
 

“您的建议非常好,我非常感谢!”5月12日上午,蒙古国总理额尔登巴特在人民大会堂对李克强总理说。

蒙总理所感谢的“建议”,是李克强总理此前提出,可以与蒙方共享棚户区改造的经验。

“中国特别是中国北方地区在棚改方面有不少成功先例和经验,我们愿意共享改造的经验,促进当地居民民生改善和社会安宁。”李总理说。

与传统意义上“高大上”的合作项目相比,李克强总理所提出的“棚户区改造”在外交场合尤显“接地气”。去年7月正式访问蒙古国期间,李克强曾与蒙总理就此问题达成相关合作意向。5月12日的会见中,额尔登巴特特意重提此事,表示希望双方尽快推进棚户区改造等方面的合作,解决蒙古国棚户区带来的民生问题和严重空气污染等燃眉之急。

“这对蒙古国老百姓来说非常重要。”额尔登巴特说。

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有约70万人生活在城市北部绵延数英里的棚户区里。一位世界银行资深城市专家曾如此描述那里的场景:“道路很简陋,全是没有柏油的小泥道,所谓的街道仅仅是两排帐篷或新移民新建的窝棚自然留出的间隙。大部分人生活在限电、没有自来水和暖气以及污水遍地、垃圾成堆的恶劣环境之中。”

而因为每年冬天棚户区居民只能靠烧木头和煤炭等取暖,乌兰巴托的PM2.5浓度动辄破千,被称为全世界冬季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李克强在会见中表示,棚户区改造确实是“民生的重大关切”:“棚户区改造工程不仅有利于首都乌兰巴托的和谐安定,有利于蒙古国国家发展安全,更与蒙古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事实上,在与蒙古国相邻的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也曾有一片占地13平方公里的包头北梁棚户区。李总理持续力推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不仅让这片低矮破旧的“城市伤疤”已经变成了一片高楼林立的现代化社区,更让超过12万棚户区居民的生活因此焕然一新。

“包头的棚户区改造通过土地置换等创新方式达到了资金平衡,”李克强向额尔登巴特推介,“欢迎你们来参观、了解情况,我们也愿意派专家组到贵国交流指导。”

过去4年,本届中国中央政府持续推进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已经让中国6000万贫困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改善。如今正可与更广泛的国家地区分享中国经验,直接改善各国普通民众的生活。

李克强在会谈中表示,希望中国的实践经验和工程技术可以帮助蒙古国改善棚户区居民的生活现状,提升整个乌兰巴托城市建设水平,同时辐射周边地区,促进社会安宁和谐。

可以预见,当中国的棚户区改造经验和工程技术走向越来越多国家的时候,这些真正改善各国普通国民生活的“实名制”住宅,将是中国外交形象的最佳“名片”。

(责编:袁勃、曾伟)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