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再一次成为舆论焦点!4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纪实》。这篇来自新华社的长文,是4月1日以来有关雄安新区的最权威、最全面的报道。根据这篇通讯,有关雄安的一系列舆论谜团得到解答:雄安之名从何而来、新区为何选择雄安、为何雄安号称“千年大计”……
今天,媒郎煮一盅雄黄酒、赏一支养安梅,聊聊:
风暴眼中的雄安城,有多少舆论标签;
主流媒体相关报道,如何更好解迷局?
(图为人民日报2017年4月14日头版和新华社新闻客户端相关专题)
传导:央媒再掀热点,舆论一锤定音
“雄安”的舆论热点,最先始于“新华社”公众号4月1日18时48分所发的一则文章:“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紧接着,“人民日报”公众号、“央视新闻”公众号相继发声,设立雄安新区的新闻被凿实。一时间,舆论涌动!
4月1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如此重要的位置转发新华社长篇通讯,“雄安”热点再掀高潮。
其中,至少有两点值得咂摸。
首先是发布时机。按照传播规律,任何舆论都会经历一个类似于“生命周期”的曲线走向,有爆发期、骤增期、高潮期、衰退期。清博舆情监测系统数据显示,“雄安”的舆论走向从2日的骤增期、3日的高潮期到5日的衰退期,已经逐步趋于平缓。为何在热点趋冷的情况下再发雄文?值得思考。
其次是通讯标题。媒郎身边不乏版面专家,很多人对“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主题中的“、”大感兴趣。从文法上看,这个标点可有可无;从版面编辑上看,似乎没有顿号更加美观,那么顿号代表什么?
如果能想到这两层,媒郎觉得你的新闻敏感确实敏锐!关于这两个问题,媒郎心中的答案是,这篇通讯的发表,至少隐含两层意思:
一来,宣示决心。这篇文章肯定来自最高决策层的授意组稿和发布,意在彰显设立雄安新区的决心。同时,也透露出雄安新区设立之不易,表现决策之定力。标题中的顿号表明,这两个词语应是总书记的原话表达,标点之重要可见一斑。
二来,一锤定音。这篇文章不仅显示出传统主流媒体对舆论场的敏感,也显示出中央高层对舆论场的密切关注和快速反应。从文本来看,前期有关雄安的若干舆论标签和疑问,都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最权威的解答。形象地说,这篇通讯就是雄安这份试卷的标准答案!
媒郎更关心的当然是“媒体”。从媒体角度看,媒郎认为,这篇文章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能够再造舆论热点,说明传统主流媒体在议程设置上仍能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传统主流媒体仍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
疏导:舆论标签混杂,媒体积极应对
让我们把视线拉回清明小长假之前。
设立雄安新区的重大政策发布后,舆论开始发酵。除了对新区的期盼,疑惑、担忧、质疑、戏谑纷至沓来。
主流媒体如何见招拆招?
一是第一时间反应,集中火力批炒房。
关于到雄安抢房的信息在网上流传,将雄县炒房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对此,人民日报旗下多个端口连续发文痛批炒房。人民日报微博称,房价不“飙车”、雄安才会安,雄安新区不是冒险家的乐园,更不是投机客的天堂。人民日报麻辣财经工作室发出文章《雄安是千年大计,绝不能让炒房者逞快!》,并首次透露雄安将采取新的房地产试行方案,有可能试行以公租房、廉租房为主的建设模式。
面对人们对信息公开的期待,主流媒体信息发布的步伐和不实信息的流传始终在赛跑。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回应舆论关切,避免二次舆情产生,是保持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必要之举。
二是抨击不实传言,做好解读来辟谣。
“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了半个世界。”在消息发出后的第二天,“迁都”谣言已经大行其道。
(图为清博舆情数据监测系统监测到的关于“雄安”的舆论标签)
主流媒体集中火力抨击这样的不实传言。3日22时多,“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号发表了题为《别让炒房矮化了雄安新区的千年大计》的文章,阐述雄安新区的定位是“重点承接北京疏解出的与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无关的城市功能,包括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文中指出,建设雄安新区,既不是一些人一厢情愿认定的“声东击西的迁都”,也不是在通州北京副中心之外再建一个“首都副中心”。
三是有效设置议题,重新“赋权”给舆论。
主流媒体设置了哪些重要议题呢?
——千年大计
人民日报4月1日发表评论《建设雄安新区 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关键一招》,称雄安新区建立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性选择,对雄安的定位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14日的长篇通讯更是直指“千年大计”,这项工作“要能够经得起千年历史检验,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千年大计,正是表达着中央推行这个战略的决心和定力”。
——中国“硅谷”
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雄安新区横空出世 春天故事再续新章》,其中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谈到“雄安新区今后应该是中国成为创新型现代化国家的心脏区域,是中国的‘硅谷’”。
——智慧交通
5日,新华社采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谈雄安新区的交通发展,发出报道《做好顶层设计 建设绿色智慧交通系统》,阐述未来的新区应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提供通道运输服务,以常规公共汽车交通为主体实现高可达性,以共享单车为补充。
——科学规划
新华社4日发表融媒体评论“辛识平”《雄安新区如何筑造城市经典》,提醒雄安新区的建设应坚持先谋后动、规划引领,切实落好规划设计这个第一笔,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
14日的这篇通讯说得更加直白,“高要求、新机制。雄安新区将坚持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座创新发展之城”。文中称,新区将制定全新的住房政策、户籍改革、医疗改革、公共服务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大部门制和负面清单管理、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等。
——缓解大城市病
5日,人民日报转发新华社对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的专访《雄安新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提出建设雄安的最直接目的是“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有效缓解北京大城市病”。
媒郎一搜发现,主流媒体还设置了很多其它议题。这些议题把舆论引向雄安新区的重大价值和历史意义,用权威的信息和理性的声音去影响舆论走向。
(图为人民日报2017年4月5日第三版)
引导:如何更加有效,值得深入思考
如果说14日以前,风暴眼中的雄安城有很多舆论标签尚待媒体拆解,主流媒体也陆续作了一些引导,那么,14日这则长篇通讯一出,主流媒体可谓打了个漂亮的舆论引导战役。
雄安新区的设立,按照新闻报道的题材类别,属于重大政策的发布解读新闻。这类新闻的特点是,关注度高,解读难度大,可预设性较高。除了传统媒体已经做的之外,媒郎觉得至少有两点可以做得更好。
第一,加强舆情预判,主动引导比被动应对更重要!
关于雄安的报道中,从今天往前看,主流媒体疏导得多,引导得少,虽然反击有力,但不免有种“被舆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常言道:“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谣言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往往胜于辟谣。
心理学上有“逆火效应”“回旋镖效应”的说法:当新信息与人们已有的认知相矛盾时,人们很可能更加坚定先前的信念,之后的任何反驳证据都会激发人们的心理保护机制,让人产生被否定、挑战和贬低的感觉,因此,人们有时会像保护自己一样保护谣言。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被动辟谣,不如主动引导。
像设立雄安新区这类重大政策解读报道,主流媒体应当提前做好舆情预案,像沙盘演练一样预判民众的关注点和反应,并根据各种情况策划相应的方案。当政策信号一放出去,马上放出大量的提前做好的预案报道,迅速填补人们的需求,防止“信息真空”产生。
第二,设置价值议题,“怎么想”比“想什么”更重要!
主流媒体的主流作用,主要体现在设置议题上,通俗点儿说,就是决定人们“想什么”。但是,议程设置理论也有新发展,最好的主流媒体不仅能决定人们“想什么”,还能决定人们“怎么想”。也就是说,除了设置事实议题之外,更要设置价值议题。
关于雄安新区的报道,有可能的价值议题包括:为什么要设立新区,为什么选择雄安,如何建设这个新区,配套政策如何跟进,建设新区需要几年,相关的民生问题如何处理,具体哪些单位需要搬迁,对京津冀地区的百姓有什么影响,等等。
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告诉我们,人们选择某种媒介,就是希望享受这种媒介带来的心理或者行为上的效用。大事看主流媒体,主流媒体的报道应当有效解答这些谜团。
在这点上说,14日刊发的这则通讯可谓是经典案例,真正发挥了主流媒体作为“定海神针”和“中流砥柱”的作用。(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煮酒话媒工作室 戴莉莉)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