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龙虾在中国“火”了。
头天清晨,美国缅因州小红莓岛上的渔民布下捕虾笼,捞起挥舞利爪的龙虾。次日晚间,在中国东北的家庭餐桌上,肥美的蒜蓉龙虾香气四溢,让人食指大动。
小小的龙虾,将远隔千山万水的中美两国联系在一起,演绎着21世纪的“拍案惊奇”——一百六十多年前就已存在的缅因州捕虾业几度辉煌,几度沉寂,在产业转型的浪潮中趋于衰落,在供过于求的竞争中几近崩盘,却因得到中国食客的青睐而全盘复活。
这是美国《华盛顿邮报》讲述的“龙虾传奇”,也是“中国吃货救活美国产业”的网络戏谑,更是中美经贸合作互利共赢的鲜活范例。透过“龙虾传奇”,让我们感受到中美经贸关系共生共存、互利共赢的本质。
1972年,中美关系恢复之初,双边贸易额只有1288万美元。1979年,中国人对美国商品最直观的认识还是冒着气泡的可口可乐。仅仅数十年间,中美双边贸易额已经增长200多倍。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美国则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
庞大的消费群体,多元的消费需求,正让中国成为美国重要的产品市场。龙虾产业则是中美经贸领域的后起“新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出口中国的龙虾总值超过1亿美元,总量超过635万公斤,双双创新高。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的现状下,中美贸易逆势上扬、龙虾产业表现抢眼,恰恰证明两国经贸合作的活力和潜力。
龙虾产业的供需高度匹配,折射中美经济结构的优势互补。今天,从玩具到服装,从箱包到手机,高品质的“中国制造”降低美国的物价水平,为美国家庭节省不少开支。从缅因的捕虾人到得克萨斯的棉农,从佛罗里达的建筑商到西雅图波音制造厂的工人,从中国成千上万的企业到数以亿计的消费者,中美双方都在分享经贸合作的红利。
舌尖上的美国龙虾,见证中美经贸合作的深入,更是中美社会文化交流碰撞、发生奇妙“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正如可口可乐曾经引领八十年代中国城市消费风尚一样,走俏中国餐桌的美国龙虾,映照出中国民众消费观念和消费实力的变化。
曾经,中国人对龙虾的认知停留在澳洲龙虾和“高大上”的海鲜大餐。2012年,缅因州贸易代表首次在中国“驻点”推销,物美价优的美国龙虾迅速“俘获”中国百姓的胃和心。自此,喜庆春节的中国家宴上多了一道“硬菜”,花样百出的烹饪技法也把“洋海鲜”做出了中国味儿。2015年,缅因龙虾骄傲地摆上了接待中国领导人的白宫国宴。
因为龙虾,越来越多中国人知道了缅因州,前往这处毗邻加拿大的“度假乐园”旅行,享受松林、海风、帆船、美食。这是中美经贸合作的又一维度: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贸易正成为两国经贸合作的新增长点,带动零售、餐饮、酒店、休闲娱乐等众多产业的发展。
回望中美经贸关系数十年历程,也曾历经风雨坎坷,始终相向而行。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经贸合作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本质不变,对未来的积极期许不变。从省州合作到产能合作,从新能源到新材料,期待中美创造更多“龙虾传奇”,造福两国民众和世界经济。(新华社记者 韩梁)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