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记者会上哪个字提及了33次?

人民网记者 杨芳

2017年03月16日18:06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图为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社 王晔 摄

3月15日,在万众瞩目的总理记者会上,“创”无疑是最为抢眼的字眼。

当被问到简政放权下一步如何推进时,李克强总理用“向依靠劳动创业创新者亮起‘可以、可以、再可以’的绿灯”这一妙喻作答;当有媒体忧心忡忡地提起就业压力时,李克强总理回之以“营造有利于创业就业的环境,不是靠政府去提供铁饭碗,而是让人民群众用劳动和智慧去创造或者说打造金饭碗”;在回答去产能如何保就业的问题时,李克强总理给出的答案之一还是“创”,通过“双创”来创造新的岗位。

统计数据显示,长约两小时的记者会上,总理有总计33次提到了“创”字,在回答的19个问题中,有4个问题用“创”予以回应。

总理的“两会”记者会历来被视为观察中国内政外交点重要窗口之一。李克强总理屡次提及“创”字的回答,无异于释放出强烈而明晰的信号。

路透社评论道,中国政府已经探索出“双创”的成熟路径,创新创业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图为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中国日报 武治义 摄

诚如李克强记者会上所言,双创是一场改革。他所描述的“创”不仅仅指科技创新,同时包括体制机制创新和观念的革新。这场改革能够互通上下。“双创抓住了人这个生产力当中最重要的因素,让人的聪明才智和活力充分展现出来,让大家有改变命运、获得纵向上升的平等机会。”李克强记者会上说。

这场改革还将转换新旧动能。记者会上,李克强用“新旧嫁接”、“老树开新花”来形容双创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推动,并指出双创创新了生产模式,许多新业态,像共享经济、分享经济、“互联网+”等等,可以说层出不穷。

这场改革更能涵盖大小。双创带来的不仅是“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加入创新创业的行列,引入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平台,触发了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双创’覆盖了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是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的。”李克强强调。

一组可以佐证的数据是:2016年,全国每天新登记市场主体达4.51万户;与此相应,这一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首次跻身世界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前25强。

有媒体这样评论屡次被总理提及的“创”:创和闯字音这两个读音相近、内涵相承的字,勾勒出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的一种气质。本届政府力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将之提升为中国经济“新引擎”。这个“创”接续的,便是发轫于改革开放初期那样一种“闯”的精神。

如果说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离不开“闯”,那么未来亿万民众用双手来“创”将决定这个国家的生机与精神面貌。

“如果把亿万群众的创造力、积极性调动起来,可以形成投鞭断流的气势,再加上背水一战的意志,就可以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而且促进经济的转型。”李克强总理在去年记者会上的话还言犹在耳。

一年后,李克强总理宣布:去年在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出现7年来增速最低的情况下,中国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长。这几年的实践可以证明,中国经济“硬着陆”论可以休矣。我们会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并迈向中高端水平。

这份信心是对“创”字的最好诠释。

(责编:曹昆、李镭)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