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北京3月6日电(记者邱晨辉) 记者今天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近日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大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海翼”号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水下观测平台。该所罗业腾助理研究员说,“海翼”号此次搭乘“探索一号”科学考察船TS03航次,历时4天进行了12次下潜工作,累计工作87个小时,总航程超过130公里,突破之前由美国科学家创下的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6000米的世界纪录。
这项世界纪录的打破并不容易
根据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的了解,在该航次的前半段实验中,“海翼”号经过6次的下潜,历经了44.5个小时,在深度上达到了6082米,水平航行距离达到了67公里——这已经打破了世界纪录。实验过程中,“海翼”号状态良好,并显示出了在复杂海流及恶劣海况下良好的航向保持和数据交互能力。
中科院科考队员将“海翼”号回收后,滑翔机团队对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在确认“海翼”号状态正常的前提下,科考队制订了再进行两次超越6200米深度的试验,并“突破世界纪录5%”的目标,即下潜目标深度设定为6300米,进一步检验“海翼”号的运行性能。
然而,在后半段的科考航次过程中,海况十分恶劣,平均涌浪高度接近3米。
滑翔机团队再一次对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测。在恶劣的海况下,“海翼”号的布放和回收都是一种挑战。此次布放中,“海翼”号在“探索一号”的螺旋桨附近做了一个漂亮的回旋后,潇洒的驶离母船,如同游子远行前的告别。
之后便是漫长的等待
从理论上来说,等待的过程中并不需要研发人员再去做些什么,但实际上,他们也没有离开监控站,确认通讯设备工作正常,思考特殊情况的应急预案,对设备数据反复查看,生怕错过了某些微小的问题而导致“海翼”号与监控站联系受阻。
100米、1000米、3000米、5200米、6200米观测任务一步步做的踏踏实实,获取的数据也显示着“海翼”号仍然具有充足的能力和热情去挑战最终6300米下潜深度的目标。
“对应水深压力64.31兆帕,预计下潜时间12小时10分钟,航行方向65度,俯仰30度……”
研发团队对这些参数进行二次确认,以确保“海翼”号以最佳的参数去冲击6300米下潜深度目标。
又一次12小时的漫长等待
根据科考队员的回忆,等待中,滑翔机团队显得出奇的平静,尽着最大的努力做着最坏的打算。与这份平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接近预期出水时他们的坐立不安,反复检查着监控站的设备情况,等待着游子报平安的电话。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金文明副研究员回忆,通讯电话响起的一刻,团队欢呼了起来,这一年里所有的成功与失败,疲劳与兴奋,都融进了这欢呼中。
6329米,“海翼”号再次刷新了世界纪录
金文明说,他的内心还是比较紧张的,因为就在去年同一个海域,他们的一台水下滑翔机在挑战6000米深度世界纪录时,便与母船失去了联系。“现在海翼号成功打破了世界纪录,并安全地回收到甲板上,我非常高兴。”
在回收的过程中,母船“探索一号”也开足了马力,冲向游子“海翼”号的位置:每3分钟记录一次设备的GPS位置和状态,计算水下滑翔机的漂流速度与方向。历经4个小时航行与搜索,终于将“海翼”号安全回收到甲板。
至此,“海翼”号的观测任务已经完成,证明了“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作为一种新型海洋智能设备,能够对现有深渊观测任务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根据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的了解,目前,中科院深渊科考队在马里亚纳海沟区域的科考活动仍在进行。科学家们还将从深渊生物学、深渊生态学、地质及地球化学等不同专业和方向对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展开更深入地调查和研究,科考队于今年1月15日从三亚启航,预计在今年三月中下旬返回。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