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了百年”的中国海外考古吹响“集结号”

屈婷

2017年03月04日08:01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晚了百年”的中国海外考古吹响“集结号”

3月2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林梅村教授(左三)等学者(持证书者)分别受聘成为外国考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和客座研究员。 当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北京举行。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新华社北京3月3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屈婷)在位于洪都拉斯的玛雅文明城邦科潘遗址中,红色的黏土被小刷子轻轻拂去,一块栩栩如生的羽蛇神石雕头像浮现出来。“它居然肖似中国的龙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惊呼。

作为中国赴洪都拉斯海外考古队的队长,李新伟早已熟悉羽蛇神的形象,但亲手发掘出如此精美实物的感觉是“另一种震撼”。这让他意识到:只有放眼世界,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3月2日在此间成立。它是以对外考古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被视为有近百年历史的中国考古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近百位考古学家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白发苍苍的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徐光冀和林沄,从外国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王巍的手中接过聘书,成为学术顾问。一批有海外考古经验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外考古学家也将受聘于该机构。

“建立外国考古研究中心,是中国考古人的一个梦,今天圆梦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海外考古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

王巍表示,外国考古研究中心将通过扎扎实实的研究,有力促进国际的考古合作,提升中国考古的国际影响力。

目前,中国各方面的考古机构已经在十多个国家开展考古合作项目。新成立的中国社科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将为这些项目吹响“集结号”——提供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组织更多的国外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外国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王巍研究员(左二)在成立仪式上讲话,当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在京成立。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过去,经常有人问李新伟:“中美洲和中国文明相隔万里,研究它们有意义吗?”如今,他成了外国考古研究中心的常务副主任,问题变成了“海外考古对老百姓有什么用?”

其实,除了科潘遗址发掘,在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遗址、孟加拉国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等,中国考古学家不仅获得了令国际考古界瞩目的新发现,也促进国内学界以世界文明视角去理解中华文明,修正部分传统观点。

“文化自信不是只靠宣传自己的文明多么灿烂悠久就能凭空而来的,”李新伟说,“当你放眼世界,意识到人类社会有不同的发展道路时,‘各美其美’时,你才会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的独特性而骄傲。”

该研究中心副主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荆志淳认为,它的成立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中国考古应尽快具备比较研究的思维,比如我们还按年代划分领域,而西方一开始就着眼世界文明版块。”

他认为,中国年轻的考古学生已经有了更远大的视野,也有更好的外语基础,“海外考古人才的培养是我们未来的重中之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颜海英说:“中国海外考古已经晚了近百年,但出手应不俗。比如我们有先进的勘探、遥感、三维成像技术等,可以技术先行,再着眼长期的学科建设。”

(责编:田甜(实习生)、申亚欣)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