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表明,听力下降是诱发老年痴呆症的危险因素。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的听力健康问题急需关注。
老人听力下降,为何会诱发老年痴呆症?造成老人听力下降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帮助老人重获听力?3月3日是爱耳日,记者采访了北京多家医院相关专家,求解怎样把老人的耳朵“叫醒”。
听力下降可诱发老年痴呆
谭先生今年73岁了,最近常常蜗居在沙发里,每天都是呆呆的样子,别人跟他说话也听不见。他的女儿说,父亲除了一天三顿饭,看看电视,与家人交流都非常少,很担心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症,就带他去医院做检查。经专家诊断,谭先生患上神经性耳聋,戴助听器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但如果长期不重视老人的听力问题,会加速老年痴呆的出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余力生表示,研究显示听力下降是诱发老年痴呆症的危险因素,而且可能是老年痴呆最早期的表现,听力每下降10分贝,认知能力可能“早衰”4年,加速老年痴呆的出现。
余力生说,对老年人进行听力筛查,并且给予正确的干预,对于预防痴呆意义很大,非常值得关注。
5种因素影响老年人听力健康
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龚树生分析说,影响老年人听力健康的原因很多,年龄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系统的相关功能会下降。一般来说,60岁以上的老人,40%至50%会有一定程度的听力下降,到了70岁占比会增加10%,到100岁左右,至少90%的人都会出现听力下降的表现。
二是慢性病管理不佳。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如果基础疾病控制不好,会对听力产生危害。
三是耳毒性药物的影响。老年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健康问题,但很多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会对听力造成一定的损害。
四是噪声带来的伤害。噪声的来源有很多,不加注意的话,噪声会在不知不觉中损害听力。除了带来慢性持续性的听力损伤,噪声还会带来急性损伤,比如在从事射击、打枪等活动时,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噪声防护,可能会导致突发性耳聋。
第五个因素则是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常见的是长时间戴耳机、声音开得很大,甚至有人还会戴着耳机睡觉。除此之外,过度熬夜、生活不规律、烟酒过量等都有可能影响听力。
如何帮助老人“叫醒”耳朵
一旦发现老年人有听力损失,要尽早干预治疗。北京同仁医院主任医师张华说,助听器是帮助听障者的主要方法,但是这需要验配师精准调试和指导,通过精准的检测技术,精准的干预治疗手段,最终达到精准的康复……这些都可以帮助老人让听力障碍仅仅成为人生的小插曲。
但如果助听器也不管用了,还有什么办法吗?北京朝阳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王宁宇建议,此时应考虑人工耳蜗植入。人工耳蜗与助听器的声音放大原理不同,它是通过电极刺激耳蜗内的螺旋神经节细胞,让神经节细胞兴奋放电,再由听神经传导大脑中枢,让人能听到声音。近年来,做人工耳蜗植入要求的听力门槛在逐年降低,对于纯音测听在75分贝的老人,如果助听器效果不好,就建议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因为有残余听力的存在,手术效果会更好。
目前,我国老年人人工耳蜗植入占整体人工耳蜗植入的比例不到10%,但在欧美发达国家,成人的占比超过儿童。一些老年人觉得年纪大了,没必要手术的观念需要改变。(记者毛伟豪)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