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三周年

北京疏解功能迎来新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

2017年02月20日04:4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开栏的话

今年2月26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并发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三周年。3年来,京津冀三地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协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抢抓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凝聚共识,自我加压,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向党中央和三地人民交上新答卷。近日,本报派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采访团队,深入京津冀三地调研采访,今天起陆续推出反映三地3年来深刻变化的报道,以飨读者。

本报北京2月19日电 (记者朱竞若、贺勇、王昊男)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牛鼻子。北京疏解了功能,能不能继续发展?如何发展?3年过去,北京用扎实的实践回答了这一问题,走出了一条瘦身健体、减量发展、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坚定不移地疏解非首都功能,成为北京3年来锲而不舍的追求。北京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北京自身难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让北京破解难题豁然开朗。调整疏解北京的城市功能,关键是要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舍过高速度,得更好效益;舍“大而全”,得“高精尖”;舍局部和眼前利益,得京津冀的协同长远发展。

疏解功能促协同,北京“舍”得坚决。3年间,北京累计退出1341家高耗能、高耗水的一般制造企业,350家中心城区商品交易市场调整疏解,2.8万户商户迁往天津、河北。一般性制造企业,研发在北京,制造环节落地在津冀,2015年北京企业在津冀投资额为1642亿元,同2014年相比增长2.5倍;2016年,北京企业在天津、河北的投资认缴额分别为899亿元、1140亿元,分别增长26%、100%。

功能疏解的“减法”,换来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加法”、科技创新的“乘法”。在北京制造业基地亦庄开发区,一般制造企业走了,5G产业、机器人产业、无人驾驶汽车、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来了!面向未来全球科技竞争,布局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昌平科技城,构成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新骨架。

北京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说:“放弃‘大而全’的经济体系,建设‘高精尖’的经济结构。疏解非首都功能,就是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调结构、转方式,就是腾笼换鸟,就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就是改善人居环境,就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就是更好地履行作为国家首都的职责。”

京津冀联手治理,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矛盾逐步缓解,效果初现。

治空气,首都确立2017年末PM2.5平均浓度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治理目标。3年间,京津冀及周边七省区联防联控,2016年北京PM2.5平均浓度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空气质量呈现整体持续改善趋势。交通建设,三地协同布局,断头路连通了,大七环建起了,3年间北京市的车辆持续增长,交通拥堵指数却下降了。教育资源疏解,医疗资源出京,人口随着产业走,北京常住人口增长放缓。

3年过去,北京变化深刻:城市的发展路径,从集聚功能求发展,到疏解功能谋发展;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从迎接挑战,到抢抓机遇;城市发展格局,从中心城区过度集聚,到城市副中心定位明确,建设提速,全市各区呈现协调发展新气象。

相关报道:抱团合力 明天可期(政策解读)

(责编:刘军涛、白宇)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