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风体现了社会分层
周云龙
我有一个80后朋友,他儿子即将上小学。就近入学的话,家门口是一所公办小学,但是,周边居民以拆迁户为主,还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他认为:这种环境可能对孩子有负面影响,而且,这所新办学校地处非核心区,师资水平也是未知数,公办小学放学时间一般较早,课后如何安排,又是一大麻烦。
朋友每日“三省吾身”,主题都是“孩子到哪里上学”。经过多方问询,他决定选择一所知名民办小学。本以为民办学校花钱就可以进去,一了解,200个学额,往年都有两三千人报名。校方只好动用电脑摇号,再通过学前测试。朋友四处打听证实,最好找到一个“关键人”,提供参加测试的机会(可以“摇”进去),如果考不取,只有乖乖交钱,公开的收费标准是5万元、10万元不等。代价是不是大了点?对不起,想进来的人,排着长长的队。
朋友还算幸运,没有七拐八拐。他有一位亲戚在中学供职,可以找到那所知名民办小学的“关键人”。当然也得花钱打点,往年行情是1万元。另外一位亲戚郑重建议,一次到位,给他两万元!人家才会印象深刻,到时也才会全力以赴。他仔细想想,觉得不无道理。
每个有上学孩子的家庭,都有一本难念的择校经。围绕“要不要择校、择什么校、择校还是择班择师”等专业问题,可以撩开围绕择校的耐人寻味的几个看点。
其一,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社会分层”。是公办校还是民办校,是普通学校还是热点学校,让为人父母者乱了方寸。“三迁”屡见不鲜,“三择”已是常态。众多家长心头的一句精神口号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在哪里?是产房、客厅还是幼儿园?现在看,社会上最认可的还是小学。
其二,择校是社会的财富分层。家境普通,只能让孩子就近上公办普通学校。你有钱,想选名校,但不想麻烦人,可以买套数百万元的学区房,没准儿还能顺带投资一把。学区房为什么越卖越贵?因为有好多家长日趋“理性”: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用钱解决,不求人。假如你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又想让孩子从名校“起跑”,那就要设法打通关节,疏通人脉。
其三,择校是社会发展的“温度计”。有可以择校而不愿择校的“勇士”吗?教育记者们苦守多年,终于在江苏常州发现一位叫殷涛的校长,写过《校长的孩子都去择校了,谁会相信我的教育理想》。有人称赞他是一位理想主义的教育者,更多网民则认为,他让女儿进入自己所在的外来工孩子占大多数的中学读书,是一种“作秀”,对孩子来说不公平。他们不认可这位不给孩子择校的校长。
更多的校长是会给自己的孩子择校的,这就是最真实的教育国情。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