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工匠精神”去哪儿了(关注“工匠精神”缺失问题①)
编者按:“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今年全国两会,“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共鸣。
“工匠精神”这一精神理念不仅限于企业生产,包括政府机关在内的各行各业,都有如何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和提高工作水准的时代课题。不难看出,培育“工匠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这不仅是“中国制造”的需要,也是展示“中国形象”“中国实力”甚至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本版推出“关注‘工匠精神’缺失问题”专题系列报道,通过摆现象、析原因、谈对策,旨在引起全社会重拾对“工匠精神”的重视,让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崇尚专注、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成为“大众气质”,散发出时代的绚丽光彩。
不认真:毕业论文靠“加工”
笔者有个好朋友,今年恰逢硕士毕业,这两天正在一边写论文,一边为“论文查重”忙得焦头烂额。
所谓“论文查重”就是论文在正式提交答辩之前需要经过一个软件进行检测,检测的内容是看提交的论文是不是有从别人的论文里抄袭过来的内容。如果一篇论文跟已公开发表的论文有大量重复的文字,达到一定比例后就可以认定为论文抄袭,需要学生重新修改,再提交答辩。
“论文查重”是一个好事情,它可以有效地避免论文抄袭。但现实的结果却是,大量的论文写作者利用查重软件的规则,对文字进行颠来倒去、添加虚词等处理,就可以通过查重。这样一来,虽然从字面上看大量的论文没有抄袭,但从论文本应体现的学术价值看,却是一文不值。更重要的是,这种对于论文“加工”的方法竟然有一些是导师教给学生的。
当下,我国正在倡导学术创新。如果在学术领域“如此做论文”,而不是沉下心来,发扬“工匠精神”,切实将学术论文做扎实,做出有效的研究成果,必然会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
北京市 高 源
不专注:“老字号”后继乏人
“老字号”是一个地方的“金字招牌”。“老字号”非遗技艺的土壤最适宜“工匠精神”的茁壮而出。作为千年古邑、江西省最早建县的18个古县之一,南城县拥有丰富的“老字号”资源,“建昌帮”中药、“洪门”蛋品、“麻姑”水粉的制作技艺等都是“老字号”非遗技艺的典型代表,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技艺绝活。但近年来,这些“老字号”大多陷入了青黄不接、人才断档、后继乏人的境地。
以被誉为中华药业明珠的南城“建昌帮”中药为例,它的炮制技艺讲究“形、色、气、味”,比较复杂,制作工序基本需要手工完成,对于制作者要求极高,不仅需要体力、技巧,还需要时间的积淀,一个工人最少需要3年的练习才能做出像样的中药饮片成品,这种情况导致了不少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个行业。而另一方面,一些掌握炮制技艺的老药工还秉持“师带徒,一律口传心授”的传统,对徒弟十分挑剔。培养一个徒弟,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而自古以来,与中药炮制一样的手艺行都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师傅花那么大的成本培养一个徒弟,当然还是希望能给自己带来效益,然而按照以上列举的投入与产出比,大多数师傅都不愿意、不倾心带徒弟。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华老字号”技艺的传承,根本就是要破除“师傅不愿教、徒弟不愿学”的“两张皮”问题,如同保护濒危动物一样呵护好这些濒危的“老字号”非遗手艺,让这些非遗艺人“吃香”起来。
江西南城县 彭国正
不诚信:皮具市场“李鬼”多
借所谓“大促销”的光,余先生在网上超低价买到一件“皮衣”,原价680元,“秒杀”只需68元!但是,经过行家鉴定,所谓“皮衣”,其实只是仿皮而已。
笔者去年在上海某轻纺市场的皮具店选购了一只380元的牛皮背包。当时问店主:“肯定是真皮的吧?”店主拍着胸脯保证:“假一赔十!”但是只用了几个星期,背包下角就磨破了,漏出了人造革的白色底线。
同事老马也曾花费100多元购买过一条号称“真皮”的腰带,使用了不过几个月,那条皮带就拦腰断裂了,里面露出“人造皮”的真面目。老马找到出售皮带的商店。店老板“赔”给他一条同样的腰带后解释说:“所谓‘真皮’就是‘人造皮’,是你自己有点不懂行情。”
家人还曾买过一只外观精致的女式羊皮钱包,后来发现是仿羊皮的,便要求退货。店老板嘀嘀咕咕:“我们这里卖的都是仿羊皮、仿牛皮的,是你自己没看清楚……”
的确,现在的皮货市场鱼龙混杂,“李鬼”猖獗,所谓“真皮”其实就是仿造羊皮、仿造牛皮,却被商家当成真牛皮、羊皮货物兜售给广大不知情的消费者——这是典型的欺诈行为!
上海市松江区 朱世荣
不敬业:机器相同 产品有异
笔者从事纺织品进出口贸易业务。前一段时间,到日本参观了一家日本面料整理工厂。这家工厂规模很小,只有50多个工人。在和工人交谈时,笔者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不少一线操作师傅在工厂干了20多年,最长的干了30年。
工厂的社长先生告诉我,他们厂的工人从进厂那天开始,就很少有跳槽的,在工厂一干就是一辈子。社长先生还告诉我,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确保了工厂产品质量的稳定。尤其是面料整理一些关键岗位上的师傅,对工厂来说太重要了。他们对工作极其负责,有时仅仅是生产工艺上的细微偏差,一些已经整理好的面料也要返工。面料出口到很多国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这些年,我们国家一直是世界第一的面料生产大国。遗憾的是,一些高档面料还要从国外进口。一些工厂的厂长向我道出心里话——我们现在使用的机器和国外的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但产品质量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关键还是缺少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人。
江苏南京市 周开华
不创新:耍“小聪明” 丢了客户
今年初,在苏州的表弟来南京办事。问及他的公司发展状况时,表弟长叹了一口气说:“公司已经关门了。”我疑惑不解,你的刺绣坊不是经营得挺好吗?怎么关门了?
多年前,表弟在苏州开办了一家刺绣坊。刺绣坊由原来几个人的手工作坊发展到拥有30多人、注册资金达几百万元、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的公司。公司做的刺绣产品销入日本居民家庭,刺绣工艺展现在和服、和服腰带上,或作为工艺品放置家中。
一次,一位老订户针对苏州刺绣中针法的单一化,向表弟提出了改进建议。因为现在许多刺绣产品特别是艺术欣赏品,刺绣都只用单一的针法。客户建议采用多种针法,以保证其手绣产品不为机绣产品所替代。但表弟对于客户的建议没有采纳,甚至为了提高效率,部分地方还采用了机绣。更为糟糕的是,有一批产品没有按照预先的方案完成,而是耍了“小聪明”,偷工减料,于是产品被对方退回,且永远失去了老客户。最终不得不关门了。
江苏南京市 方 敏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19日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