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系统阐述了中国的核安全观,强调“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时隔两年,习主席再次出席核安全峰会,充分体现出中国对核安全的重视和对国际安全的担当。
为支持增进全球核安全,中国付诸了大量实际行动。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对核材料一直实施严格的管控,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核安保工作,采取了严格有效的核安全措施,保持良好核安全纪录。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宏斌介绍说,在核材料实物管理上,相关部门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一直是“一克不丢、一件不少”,“这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在核材料管理上的严格要求”。
完善法律法规
中国把核安全纳入国家总体安全体系,写入《国家安全法》,明确了核安全的战略定位。
早在1987年,中国就颁布了《核材料管制条例》,并制订了实施细则。多年来,中国借鉴或采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安全标准,建立了核与辐射安全法规体系,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这个体系覆盖了核安全、辐射安全、辐射环境和核安全设备等领域。
《核材料管制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核材料实行许可证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放射性物质属于犯罪行为;建立核材料衡算和控制制度;要求核材料储存场所采取严格的安全保卫制度,严防盗窃、破坏等事故;实行核材料管制视察制度等。
健全监管机制
成立于1984年的国家核安全局是中国核安全的监管部门,主要负责核安全、辐射安全与辐射环境的监督管理,拟定相关政策、规划、法规标准,并组织实施。以核电站为例,国家核安全局对核电站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分阶段的监管,分别对选址、设计、建造、运行、退役等不同阶段进行审评,并相应颁发厂址意见书、建造许可证等不同许可证件。
为进一步加强核安保监管力度,切实提高核材料、核设施的安保能力和水平,2011年11月,中国成立了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隶属于国家原子能机构。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积极开展核安保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研究,为核材料管理、核材料与核设施实物保护、核进出口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在确保国家核设施与核材料的安全、提升国家的核安保能力和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
2015年1月,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和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这是三部门联合推动全行业核安全文化培育与发展的重大举措,在我国尚属首次。国家核安全局副局长郭承站表示,声明的发布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确保核安全的高度重视。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强化全行业从业人员的核安全文化素养,提升全社会的核安全文化认知水平,对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促进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声明发布的同时,国家核安全局还在全行业开展了核安全文化宣传贯彻推进专项行动。此次专项行动有两个特点,一是做到两个“全覆盖”,即覆盖全体持证单位,覆盖所有骨干人员;二是落实两个“零容忍”,即对隐瞒虚报“零容忍”,对违规操作“零容忍”。
友好提示:本文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