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专访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

孟繁华:实现教育均衡需构建合作共生机制

2016年03月07日08:45  来源:人民网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

人民网北京3月7日电 教育公平的话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在人民网2016年“两会调查”热点排行榜上,“教育公平”位居第五位。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在于构建合作共生机制,把‘提质量’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期使命。”近日,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

孟繁华指出,师资力量薄弱、管理水平落后、办理条件差,是制约各地院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孟繁华结合多年在教育领域的工作实践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历经三个阶段,并概括为“补差型”、“嫁接型”、“共生型”三大模式。

“补差型”,即查找差距、补齐短板,将资源重新配置,这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种模式。首都师范大学曾派驻16位科研校长到北京当时的“基础薄弱校”进行为期5年的建设,促进首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嫁接型”以“高参小”、大学支持附中、附小项目、名校承办分校的形式为代表,将优质资源嫁接、输出。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体素质的“国培计划”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例子。从2013年起,首都师范大学在实施“国培计划”的过程中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把北京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不发达地区,实现教育的城乡互动、资源共享,至今已经去过10多个省市地区。通过加强落后地区师资队伍的建设,切实保障落后地区孩子公平接受教育。

随着集团化办学、集群化办学模式的兴起,孟校长认为“共生型”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三种模式已经到来。“这种模式要求学校应该相互依存、和谐办学,各校以共同发展为目标,让不同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个学生都能形成‘成长共同体’,携手共同发展,最终做强做大,实现多赢共生发展。”孟繁华表示。首都师范大学作为北京市重点示范级院校,多年来先后承担政府的学校改进项目、与区县政府开展教育合作、建设教师发展学校、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等项目,构建教育的共生机制,与合作院校实现协同发展。

孟繁华认为,展望“十三五”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战略部署,未来五年,公平与质量仍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对教育均衡的需求也从“有学上”逐渐转变为“上好学”。因而,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质量必然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

“我们在不断建设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孟繁华强调,每个学生就像一棵树,自己生长是基础,教师更多像园丁,起到浇水、施肥的作用。我们应该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强调学生从被动受教到主动学习的角色转换。(范敏)       

(责编:盛卉、肖红)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