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2016年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
这一赤字规模将创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赤字率也首次碰触了欧盟所谓“3%的国际警戒线”。
当前缘何要扩增赤字?财政风险如何?如何用好赤字?记者采访了有关权威人士。
中国赤字率和政府负债率在国际上仍相对较低
3%一直被欧盟等经济体视为衡量一国财政风险的警戒线之一。今年我国财政赤字率达到3%,碰触了欧盟警戒线,是否意味着财政风险加大?
“我国财政赤字率和政府负债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相对较低,这样的安排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安全的。”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说。
记者查询历年数据发现,我国财政赤字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赤字率始终保持在3%以下,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的1998年财政赤字960亿元,赤字率首次突破1%。此后几年财政赤字一直高位运行,2000年赤字率曾达到2.9%。
2005年后,随着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中国赤字率相应降低。2008年重启积极的财政政策,赤字规模不断扩大,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加力显效。2012年至2015年,中国财政赤字率分别为1.5%、2.1%、2.1%和2.4%。
而近年来受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主要发达国家的赤字率经常突破3%,如2014年美国的赤字率为4.1%、英国为5.7%,法国为4%,日本为8.8%。
刘尚希说,不少人担心中国财政赤字率达到3%的所谓“国际警戒线”存在风险,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3%的标准是欧盟原先的财经纪律,并非科学标准,以此来衡量中国赤字水平高低并不客观。各国确定赤字率警戒线应当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债务余额、财政政策取向等情况综合考虑。
增发赤字将弥补财政减收和增加支出
而对于增发的赤字如何使用,财政部部长助理许宏才介绍,扩大的赤字,在适当增加必要财政支出的同时,主要用于弥补减税降费带来的财政减收,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财政厅厅长于国安说,2016年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政府通过更多减税清费政策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并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并推进一系列改革,这些背后都需要财政部门提供资金支持。
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央财政将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支持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为补齐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诸多短板,2016年还将启动一批铁路、水电核电、城市轨道交通等“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为此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到5000亿元。
许宏才表示,2016年中国进一步扩大了财政赤字规模和债务规模,从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性债务的现状以及资产与负债的相互关系看,中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从债务余额来看,2015年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6万亿元,加上中央国债余额10.6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约为39.4%。
刘尚希表示,目前中国政府债务主要用于市政建设、土地收储、交通运输、保障性住房、教科文卫、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形成了大量与债务相对应的优质资产作为偿债保障,从而降低了债务风险。(新华社记者韩洁)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