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朱慧卿
近年来,在媒体上不断出现的失实报道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1.3%的受访者曾被失实报道误导过,65.5%的受访者直言当下媒体失实报道的情况严重,75.9%的受访者认为媒体为吸引眼球、博取关注是导致失实报道出现的主因。
61.3%受访者表示曾被失实报道误导过
在一家国企做会计,明年即将退休的赵辉几十年来都保持着每天看新闻的习惯,也关注了许多媒体类账号。在她看来,媒体失实报道的情况确实比较多,“一些新闻会夸大其词引人惊讶,还有一些报道以偏概全,将个别现象泛化成整体。这都会误导民众”。
常天晓(化名)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他认为当下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失实报道情况更为严重,“为了吸引眼球,许多新闻或者内容过于夸张,或者故意趋向某些‘感情期待’,偏离事实”。
调查显示,61.3%的受访者直言被失实报道误导过,仅24.8%的受访者没有被误导。12.5%的受访者坦言当下媒体出现失实报道的情况非常严重,53.0%的受访者认为比较严重,29.4%的受访者表示情况一般,认为不严重的受访者仅占5.0%。
面对失实报道,赵辉表示仍相信媒体,“我个人更相信比较主流的媒体机构报道的新闻。而一些网络新闻缺少严格把关,我会比较谨慎”。
调查显示,46.0%的受访者会对媒体的新闻报道持信任态度,其中4.1%的人会完全相信,41.9%的人比较相信。39.7%的受访者表示一般,13.4%的受访者坦言不太相信,0.8%的受访者则完全不相信。
75.9%受访者认为失实报道出现主因是媒体为吸引眼球、博取关注
“失实报道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媒体提升关注度的需要。像一些媒体故意迎合大众取向而制造失实报道。现下网络自媒体发展迅速,有些通过制造或转发不实新闻取得大量关注。相比之下,传统媒体的‘时效性’会略弱,所以有些传统媒体会开始妥协。”常天晓说,“此外,一些媒体人职业素质不够,缺乏对事实的核实能力,甚至不愿去核实,导致一些媒体会把如‘洋葱日报’(一个微博账号,专门做虚假新闻以达到搞笑或讽刺目的——编者注)发布的幽默或讽刺内容当成新闻,不加分辨进行转发。”
在失实报道出现的原因上,75.9%的受访者认为是媒体为吸引眼球、博取关注;56.3%的受访者认为是记者浮躁,忽视职业操守;48.7%的受访者表示是媒体机构审核机制不健全。其他依次为:媒体缺乏社会责任心(45.6%),过于关注新闻“时效”(35.2%),传播规律导致(15.8%)。
一些失实报道被反复辟谣,但仍有不少公众会相信,原因为何?调查显示,65.0%的受访者坦言是谣言触及某些社会痛点,让有痛感的人宁可信其有。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毛湛文指出,对于一些民众了解较少的领域,公众面对失实报道的惊人数字和离奇结论也会“宁可信其有”。“像当年所谓‘天安门留下5吨垃圾’就是一例”。他同时坦言,作为新闻学专业的科研工作者,也无法阻挡失实报道对自己家人的影响,更何况不了解情况的民众。
57.1%的受访者认为原因在于辟谣新闻的传播力度不够;43.0%的受访者表示一些读者不思考,人云亦云;29.1%的受访者认为是过于相信媒体,不疑有他。
北京某高校新闻专业研究生潘安怡表示,从传播学角度看,辟谣报道传播力度反而没有失实报道本身传播得广,导致很多失实报道经过澄清后还是会有人相信。“舆情有时是非理性的,一篇煽动情绪的失实报道和一篇冷静理性的辟谣文,受众可能会更喜欢点开前者。而且一旦二次传播,对于没听过这件事的受众来说,就是新的消息”。
毛湛文认为,不少失实报道“打败”了辟谣报道,一个原因是辟谣难度大。“20年前,传统媒体如果有什么失实报道,在自己的平台上进行修正和辟谣即可。但现在,报道主体已经从媒体扩展到每一个自媒体人身上,而辟谣者尚未从单一媒体扩展到全体民众,依旧是以传统媒体为主”。
另一方面,传播辟谣的力度不够。“背后的原因是媒体对辟谣不够重视。比如,一篇失实报道是800字,那么为了澄清事实让大众普遍相信,媒体应该用3000字的深度报道来辟谣,才有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毛湛文说。(记者 杜园春 李晨赫 实习生 郭琳琳)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