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据:感谢人民网让我再“见”总书记! 

2016年02月22日15:59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宁德2月22日电(记者唐维红 赵艳红 潘婧瑶)“绍据,当年你还是个小伙子,现在都已经退休了。我也记得当年我们共同下乡的情况。”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民网视频直播间,同两千公里之外的福建宁德赤溪村视频连线。赤溪村荣誉村民、年近70岁的《闽东日报》原总编辑王绍据,听到总书记的问候,难掩激动。

习近平通过人民网视频连线福建赤溪村村民。摄影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能够在视频上与您见面,我的心情特别激动。回想您在宁德工作期间的日日夜夜,我们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我们大伙都非常想念您啊!”王绍据在视频连线中代表赤溪村村民给总书记拜年。

1984年,身为基层通讯员的王绍据给人民日报编辑部写了一封读者来信,反映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贫困状况,讲述了村民“祖祖辈辈吃番薯度日,买不起鞋子光脚板”的辛酸景象。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以《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为题,在头版刊登这封来信,还配发了题为《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当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默默无闻的赤溪村,也因此被称作“中国扶贫第一村”。

随后的30多年,王绍据曾80多次到赤溪村采访调研,见证了赤溪村脱贫致富的过程。当村里人对脱贫信心不足时,他写了《烂泥也能糊上墙》的言论,给村民鼓劲;当下山溪村在多方的关照下仍然贫穷如旧时,他又到村里住了一段时间,写出了《十年贫困帽为何摘不掉》的长篇通讯,提出了另一种迁村扶贫思路。

习近平通过人民网视频连线福建赤溪村村民。摄影 于凯

王绍据在视频连线中告诉总书记:“我已经退休了,但我还经常来赤溪村走走看看,每次都能看到新的变化。赤溪村脱贫致富、有如此变化的今天,就印证着您在批示中的那16个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

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习近平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经过深入调研,习近平针对当时宁德贫困状况多次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不能寄希望于国家上重大项目,一下子抱个“金娃娃”;要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要有“弱鸟先飞”的意识,坚持“滴水穿石”的精神……

1992年,《摆脱贫困》一书出版。习近平在书中说:“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

回忆起与王绍据在宁德一起下乡的岁月,总书记有诸多感慨:“我们当时下乡还是比较深入的,所以我现在特别注重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也要深入基层。”

30多年过去,赤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4年的166元增长到2015年的13649元;人均住房面积从8.4平方米的“茅草屋、木瓦房”升级为人均36.5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房”。王绍据也由风华正茂的青年到儿孙满堂。

2016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三,王绍据带着全家人来到赤溪村,为赤溪小学20名优秀学生发放了六千余元的新年红包。

“一栋栋3层小楼白墙黛瓦,大红灯笼高高挂……”王绍据的孙子王庭钧特别开心能和家人一起见证赤溪村的幸福变迁,“‘弱鸟先飞’的意识、‘滴水穿石’的精神不光指引地方脱贫致富,也启示年轻人自强自立。”

“你在当地是活地图、活字典,应该协助大家总结宁德扶贫经验,提供实际情况,为下一步全国全面摆脱贫困、建成小康发挥余热!”连线结束后,总书记的这些期望一直在王绍据耳边回响。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感谢人民网让我多年后在视频上跟总书记见面。总书记让我继续发挥余热,我一定不辜负总书记期望,贡献我绵薄之力!”

(责编:张玉珂)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