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齐鲁石化氯碱厂八套装置关停五套

不惧阵痛 “瘦身”求生(新理念引领新实践)

本报记者 卞民德
2016年02月03日03:2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编者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淘汰落后产能,关停一条生产线并不难,难就难在企业往哪走、员工向何处去。从2013年8月开始,齐鲁石化氯碱厂原有的8套生产装置,陆续关停或拆除5套,仍在运行的仅剩3套。曾经2000余人的员工队伍,也缩减为800余人。

  “早晚都要痛,不如横下心来痛一回。”面对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氯碱厂如此抉择。

  今天的落后,也曾昨日辉煌

  48岁的薛苏兵,眼巴巴地看着隔膜烧碱装置被拆除。

  时光倒流29年,薛苏兵踏进氯碱厂的大门时,不过才19岁。那套隔膜烧碱装置,当时刚刚开始建设。他和同事们一起竖塔、布管,迎接着一次“新生”。时间一晃而过,行走在空旷的厂区,原本机器轰鸣的车间,只剩冰冷的水泥地面,以及从夹缝中挤出的一簇簇枯草。

  “在这个岗位上整整28年,装置拆完了,我们也走了。”薛苏兵的脑海里,记忆依然完整清晰。“一套装置,有风光的时候,也有低落的时候,我都见证过了。”

  在中国石化下属的众多企业中,生产聚氯乙烯的,唯有齐鲁石化氯碱厂。建成初期,无论是设备水平,还是生产规模,氯碱厂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最好的时候,氯碱厂一套不大的环氧氯丙烷装置,一年曾经创造出3个亿的利润。

  2008年才进氯碱厂的王兴,头一天到车间,就感受到了这里的不一般。“车间领导和老员工给我们介绍情况,的确是很有历史感,各种荣誉、成绩一大堆。我们这些新人,从心底里有一种自豪感。”

  但到了2013年,国内93家PVC企业总产能2476万吨,10年产能年均增长18.1%,但开工率仅为62%;176家烧碱企业总产能3850万吨,10年产能年均增长13.7%,开工率74%。市场持续低迷,整个氯碱行业的寒冬,已近在眼前。

  氯碱厂也陷入了亏损的泥潭,2013年亏损8亿多元,占齐鲁石化公司化工部分亏损额的一半以上。曾经为氯碱厂创造出无数辉煌的环氧装置,也已经难以为继。

  “不管是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还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氯碱厂的落后产能不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迟早要淘汰。”氯碱厂党委书记马奎昌说,当务之急,是寻找一条可以存活的出路。

  2013年8月,齐鲁石化公司对氯碱厂实施“3+2”的低负荷运行方案。也就是说,8套装置中,只运行3套,两套备用,其余3套全部关停。氯碱厂淘汰落后、结构优化的大幕,就此拉开。

  纵万般不舍,现实仍需直面

  装置关停,有的设备拆下来,可以换到别的地方继续用;有的实在没有用处,还可以变卖换钱。在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即便是企业原有的债务,也可以通过土地、设备等资产的处置加以偿还。

  但是,员工怎么办?每一个岗位的消失,都关系着一个家庭的生计。员工安置不好,影响到的是一群人,甚至可能导致社会不稳。

  “拆一套装置容易,减一个人难上加难。”氯碱厂的领导班子,倒是早就摸准了员工们的心思。“大家最怕的是下岗,不下岗的又担心利益受损。解决不好员工安置的问题,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就做不下去。”

  环氧丙烷车间的员工,最早面临走与留的选择。作为车间主任,夏恒的心里也没底。幸运的是,齐鲁公司的炼油厂恰好急需用人。按照公司的安排,夏恒和另外93名同事要转岗到炼油厂。

  “岁数都大了,现在‘半路出家’,新单位会重视我们?会不会被边缘化?会不会把我们胡乱塞到一些辅助岗位去?”环氧丙烷车间90%以上的员工,都是刚参加工作就来这,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年。虽然炼油厂是公认的“好去处”,但每个人除了对未来的期待,更多的则是迷茫与惶恐。

  员工大会,不知开了多少次;思想工作,不知做了多少遍。尽管如此,在去往新单位的大巴上,泪水还是模糊了许多人的双眼。两年间,齐鲁石化公司不断转型发展、深化改革,本着对每一名员工负责的原则,绝不让一名员工失去饭碗。氯碱厂原本2000余人的员工队伍,按照“转型一批、转变一批、转岗一批”的办法,减为现在的847人。

  “氯碱厂要打翻身仗,既要向管理、向技术要效益,也要向降低人工成本要效益。”齐鲁石化组织人事处员工科科长杨晋表示,安置员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力资源优化的过程。“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要把所有的富余人员都用起来,让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

  第一批转岗的夏恒,如今已是炼油厂加氢精制车间的副主任。转岗一周年的时候,原环氧丙烷车间转岗到炼油厂的94个员工,凑钱搞了一场聚会。除了当班实在来不了的,到场的有近70个人。“每个人都是喜气洋洋的,看得出个个有奔头、有心气。”

  市场不留情,轻装才能上阵

  装置关停、员工分流。一番“瘦身”之后,氯碱厂轻装上阵,期待实现“华丽的转身”。

  “正在运行的3套装置,耗能相对较低,工艺技术也比较先进。”齐鲁石化公司首席专家、科技处处长杨宝柱介绍,氯碱厂提高效益和竞争力,关键还是要适应市场的变化,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摆在氯碱厂面前的首要任务,便是扭亏为盈。按照齐鲁石化公司的要求,氯碱厂2014年要实现“正贡献”,2015年要确保“不亏损”。根据市场变化,齐鲁石化公司将生产聚氯乙烯的主要原料乙烯优先供应塑料厂,生产边际贡献高的塑料产品。与此同时,氯碱厂持续推进41个优化项目,进一步增加效益。

  刚甩下旧包袱,不能接着背上新包袱。此前,齐鲁石化公司曾向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申报改造计划,即投资3.48亿元对氯碱厂20万吨隔膜烧碱项目进行改造。拿到批复之后,齐鲁石化公司却果断叫停这一项目,并将集团公司拨付的资金全额退还。

  “市场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如果继续上马,很可能改造完投产之时,就是新的亏损之日。”马奎昌表示,淘汰落后产能,绝不仅仅是关停几套设备。“要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升级,让其更具市场竞争力。”

  风雨过后,得见彩虹。2014年8月,氯碱厂第一次实现产品边际贡献由负转正的突破。2015年,氯碱厂经济效益逐月向好,全年累计实现产品边际贡献3.38亿元。尤其是当年8月份,氯碱厂完成月度工厂利润14.73万元,近两年首次实现“不亏损”目标。

  在当前的政策环境和市场形势下,氯碱厂能否闯出一片新的天地,或许暂时没有定论。但幸运的是,最艰难的时日可能已经过去。

  氯碱厂的员工们觉得,不管怎么样,人心凝聚就是最大的财富。“淘汰落后产能,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更关系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要把面临的严峻形势、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讲清楚,让员工早做分析、早做判断、早做准备,这样才能赢得认可和支持,共渡难关。”马奎昌说。


  《 人民日报 》( 2016年02月03日 02 版)

(责编:王政淇、崔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