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机关报批档案造假:有人除了性别都是假的

2016年01月30日10:43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原标题:遏制档案造假 “清淤”更需“防污”

  日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通报巡视整改情况,针对巡视组反馈的个别干部档案造假问题,该局党组与当事人谈话了解情况后作出初步认定,并在全局开展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档案造假,一直是干部人事管理中的一个顽疾。纵观近几年官员档案造假问题,人数不少,其中有已落马的省部级大老虎,也有科级干部;造假的形式五花八门,有的篡改年龄高达11次,有的除了性别之外,其余信息都是假的。

  在人们的认知常识里,干部人事档案总不乏“板上钉钉”的严肃性与神秘感。但曾几何时,这份庄重却被人为的权力之手所打破。档案俨然成了部分官员可以随意捏合和任由涂抹的“橡皮泥”。“年龄越填越小、工龄越填越早、学历越填越高、身份越造越假”,便是民众对当下干部档案造假乱象的形象调侃。

  究其原因当不外“权”“利”二字,希冀由此斩获“挣面子、占位子、图帽子、捞票子”的诸多好处。比如,伪造身份,便于混进公务员队伍,甚至能谋到一官半职;改小年龄,既可满足选拔任用条件,又能满足延迟退休、多干几年的心愿;“美化”学历履历,更可抬高身价、提升从政资本,等等。

  档案造假的负面效应不可小觑。从直接后果看,它破坏了档案资料的原始性、严肃性、真实性和权威性,颠覆了档案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就其潜在的恶劣影响论,它僭越了诚实守信的为官底线,伤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挫败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污染和毒化了社会风气;极易形成“老实人吃亏,造假者得利”的错误导向,诱发弄虚作假恶习大行其道。档案造假,还可能存在伪造相关凭证的违法犯罪行为。这是党纪国法决不允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新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均对此有明确具体的禁止要求和处罚规定。

  遏制档案造假,必须高擎从严执纪和依法治国的反腐利剑,坚定有假必查、造假必究的零容忍决心,抓好“清淤”与“防污”并重的标本兼治举措。一方面,对现有存量的档案要实施有计划的抽查核实,坚持“凡提必审、凡转必审、凡进必审”的任前审核制度,严惩档案造假的违纪行为,防止“带病”档案的蒙混过关。同时,还需普遍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诚信道德教育,提升档案管理人员不辱使命的责任意识和敢于拒假的说不勇气,要通过完善档案日常管理、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制度设计和平台构建,从源头上把好新进资料信息的“入档”关,着力构建预警防范与常态化监督的长效机制。(张玉胜)

(责编:曹昆)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