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公开课PRO一度刷爆朋友圈,随后“打开2016微信公开课PRO版链接会被盗取支付宝账号”的信息被疯狂转发,几个小时之后,微信官方团队出面辟谣。各类社交平台方便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联络亲友,但时常出现的谣言也干扰着人们对事实的了解。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39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0.5%的受访者坦言看到让人震惊、吸人眼球的消息时,第一反应是想办法确认消息的可信度。53.2%的受访者认为不动脑子就转发刷屏是幼稚的表现,但是,仅22.9%的受访者看到社交平台上亲友熟人发的不实消息时会主动去辟谣。
看到轰动消息,50.5%受访者会先想办法确认消息可信度
说到转发谣言,90后陈潇潇坦承,她通常也是“参与者”之一。“对于那些令人惊讶的,甚至关乎到人身安全的消息,我都是看到即转。我觉得,消息一旦是真的,让更多的人知道会免去他们受伤害,若是假的,也无大碍”。
杜一然(化名)直言,面对转发量爆炸式增长的信息,她通常都会先仔细看一番,辨别是真是假。“如今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分。如果是假的,还帮着转发,自己也会成为不负责任的传谣者”。
看到让人震惊、吸人眼球的消息时,人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什么?调查显示,50.5%的受访者会首先想办法确认消息的可信度;25.0%的受访者看罢置之不理,认为自己了解即可;18.5%的受访者会直接转发,让更多人看到;6.0%的受访者说不好。
“谣言散播的这么快,与人们不假思索、人云亦云的状态有很大关系。”杜一然认为,其实许多谣言稍加思考就会不攻自破。
陈鹏是北京某高校心理学研究生,他认为,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量越大,人们用在每条信息上的时间和精力较以前越低。“人们由以前的研读切换成当下的‘浏览式’摄取信息,留给每条消息的思考时间就少了。当然,很多人在潜意识里也不愿意再去思考了,这反映了当下人们的一种浮躁心态”。
如何看待朋友圈里那些不辨真伪就刷屏的人?调查结果显示,53.2%的受访者认为这种“不动脑子就转发”的做法很幼稚;28.8%的受访者感觉转发者可怜,“又一个上当受骗的”;24.4%的受访者认为转发者是热心的表现,“太想让周围人尽早知晓”;23.5%的受访者认为这种做法可恼,“见着坏消息就信”;19.8%的受访者直言这个做法可恨,“围观不怕事大”;7.9%的受访者认为转发者是装傻,“传谣是不负责任的”。
陈鹏认为,谣言之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频繁转发,是因为谣言通常带有恐惧性或者可能性小的特点。“具体来说,‘可能性’,数学上有个概念叫‘信息熵’,是用来度量信息的,描述了信息的不确定性。如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越小,其熵越高,信息价值就越大。而人们通常对偏离固有概率的信息更为关注,这也是好奇心的一种反映”。
53.6%受访者认为应追究“谣言首发者”的道德和法律责任
看到社交平台上亲友熟人发的不实消息,多少人会主动去辟谣?调查显示,40.3%的受访者看情况而定;30.4%的受访者会质疑一下,给转发者提个醒;仅22.9%的受访者几乎每次都会站出来辟谣;6.3%的受访者直言不会。
陈潇潇表示,朋友圈都是熟人,发现了对方传播的观点消息不实时,通常不好意思戳穿。“换位思考,如果我转发这类消息时有人这么做,我会觉得没面子。这就像是当众驳了人家的面子,让对方尴尬,我也难为情”。
陈鹏坦言,微信朋友圈谣言较其他社交平台难治理,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相互相识。“相互相识不仅会使一方碍于情面不好戳破,另外,获得集体认同感的需求也更强烈,同样会让一部分人不去澄明真相”。
调查显示,53.6%的受访者认为追究“谣言首发者”的道德和法律责任可很大程度上改善现状;49.4%的受访者建议建立高效的社交媒体事实审核机制;46.8%的受访者呼吁用户别轻信,遇事多求证。受访者的其他建议还有:公号、“大V”发言要带头负责(27.1%);传谣者与造谣者同罪(23.2%);无需措施,朋友圈具备“自清”能力(8.4%)等。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