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月15日电(记者吴文诩、刘坤)在成都的一间工作室里,两名蜀绣大师正在软缎上穿针引线,双手一上一下相互配合,两条红黑鲤鱼逐渐成形,“游”之欲出。
蜀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集中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题材多为花鸟、虫鱼和人物等,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2种,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然而,蜀绣的传承和发展,一直是业界难题。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代表性传承人陈德兵说:“技艺的学习主要是师傅带徒弟、家族传承等传统方式,学习周期长、技艺复杂,现阶段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人才断层现象严重,蜀绣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也尚未充分发掘。”
创新教学方式成为推动蜀绣技能普及的一条新路。针对繁琐而漫长的学习过程,陈德兵的公司在梳理针法和纠正传统的教学弊端后,研发了集远程网络视频教学、教材辅助和课件练习为一体的技能远程培训平台,让学员们可以随时在线学习。
“我们还研发了一款‘梦幻指尖’蜀绣文化产品,通过几分钟简易视频教材的观看学习,就能亲手绣制出精美的图案。”“非遗”蜀绣传承人陈晓亚说,蜀绣不再与人们遥不可及。
从2013年开始,陈德兵的公司还通过派老师到特殊教育学校开班授课、提供工作实习机会,已经累计培养出100名左右的残疾人蜀绣人才。
“蜀绣的门槛较低,不分性别和年龄,只要具备基本的身体素质且喜欢蜀绣就可以学习。而残疾人学习蜀绣,不但可以就业增收,也能为蜀绣储备人才,解决长期面临的青黄不接难题。”陈晓亚说。
罗梅是一名残疾人刺绣大师,现在她每月能有7000元左右的收入。她说:“我喜欢蜀绣,非常感激它能够让我‘体面’就业,凭借自己的辛勤劳动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陈德兵说,80年代前,蜀绣制品家家户户随处可见,改革开放后则变成了受追捧的高价工艺品。“现在我们希望让它重回大众的日常生活。”
据记者了解,陈德兵的公司与成都(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联合建立了“四川蜀绣产品质量检验鉴定中心”,并与四川大学联合成立了“中国蜀绣研发中心”。
“需要树立行业规范并不断吸收新的创作元素,才会促进蜀绣的技艺创新和产品设计更加符合消费人群。”他说。
(来源:新华社)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