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探索旱作节水农业之路

2016年01月15日07:59  来源:农民日报
 
原标题:甘肃:探索旱作节水农业之路

  本报讯(记者高飞)近年来,甘肃省把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作为稳定全省粮食生产大局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创新旱作农业发展思路,探索出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旱作农业发展之路,实现了“一个促进、两个缓解、三个提高”。

  “一个促进”,就是促进粮食生产水平稳步提升。2015年全省粮食产量234.2亿斤,实现“十二连丰”。旱作农业以36%的面积、贡献了70%的产量。“两个缓解”:一是缓解粮经争地矛盾。旱作节水为农业结构调整拓展了空间。2015年蔬菜、苹果、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达到307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100万亩。二是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去年在遭受严重伏秋旱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仍创历史新高。“三个提高”:一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采取秋覆膜和顶凌覆膜,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5%。二是提高循环农业水平。秸秆加工利用率提高到54%,形成“玉米生产—牛羊生产—沼气利用—渣液还田”的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生态恢复和发展养殖的双赢。三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旱作技术的推广,使粮食平均亩产从传统的100公斤小麦增加到现在的600公斤玉米,亩收入从原来的不到200元增加到现在1000多元。

  坚持“五抓”并举。一是行政推动。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农业主抓、涉农部门协同的齐抓共管格局。二是加大投入。2015年在中央财政投入2.6亿元的基础上,省、市、县财政投入4亿多元,带动企业和农户配套资金5.8亿元投入旱作节水技术推广。三是集成技术。组装以农机为载体的技术模式,起垄覆膜机具保有量达到8.6万台(件),覆膜方式由过去的人畜力为主转变为机械覆膜。四是创新机制。建立甘陕宁晋四省区旱作农业协作工作机制,搭建技术合作交流平台。五是回收残膜。率先出台《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颁布《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地方强制性标准。

  据了解,甘肃省下一步将按照中央的部署和农业部要求,科学谋划、精准定位、创新发展,加力推进旱作农业,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一是在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上有拓展。“十三五”期间,计划每年推广旱作农业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农田高效节水技术推广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二是在旱作节水技术体系转型升级上有成效。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战略部署,打造安全、健康、绿色、可持续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三是在机制和服务创新上有进展。突出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组织,提高旱作节水农业规模化程度。四是在农机农艺融合上有突破。深入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推动生产措施与机械装备配套,提升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整体水平。

(来源:农民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