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网媒"走转改"]靖远:增信服务唤醒贫困村"沉睡"资本

2016年01月13日17:13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甘肃网媒"走转改"]靖远:增信服务唤醒贫困村"沉睡"资本

  新华网白银1月13日电 (宋燕)想致富,没资金怎么办?对于甘肃省靖远县糜滩乡武家大川村的贫困村民来说这已经不再是“难心”事儿。

  “银行贷款需要‘吃财政’的担保人,我们又找不到这样的(人)。”今年47岁的何广是武家大川村的贫困户,此前一直想扩大自家的辣椒种植面积,苦于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就搁置了下来。

  但是,2015年,他的资金难题解了。5月份,何广听说村里成立了增信服务公司,就试着以房屋作为抵押,申请贷款2万元。没想到,很快就批了下来。“前一天递交申请,第二天就拿到了钱。”他说,自己用这笔钱新搭建了3个辣椒冷棚,“按照去年的价格的话,家里一年仅辣椒种植就能收入五六万元”。

  据靖远县糜滩乡党委书记杜宏林介绍,武家大川村是靖远县较早的移民村,也是全乡唯一的贫困村。全村75户325人,其中贫困户12户52人,贫困发生率16%。2015年5月,该村利用整村推进项目资金25万元和本村致富能人入股股金等自主筹措的75万元共100万元,注册成立了靖远县糜滩乡武家大川村扶贫互助协会和增信服务有限公司,解决贫困村民缺乏资金的问题。

  “有些贫困村民虽然有致富的决心和能力,但真正想发展的时候,不少人就‘卡’在了钱上。”靖远县扶贫办主任王赟告诉记者,该县传统的贷款产品存在下乡难、入户难、贷款额度小、贴息比例低、贴息周期短等问题,加上信贷担保限制条件高,从而使贫困群众获贷款率、收益率很低。

  为此,该县借鉴福建省南安市的先进经验,在原有村级扶贫互助协会基础之上创新,探索增信担保,成立了贫困村增信服务公司,撬动了群众手中的土地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产权、林权、房屋产权等沉睡的资产向活的流动资产的转变,真正让农户手中的地变成“地银行”、林变成“摇钱树”、房变成“黄金屋”,为农村产业发展、贫困户创业致富和早日脱贫提供资金支持。

  “对借款户的选择也有标准,得是有致富能力、有发展思路、信用度好、缺乏资金的贫困户。”杜宏林说,增信公司依托本村“熟人社会”,为贫困户实施贷款,“负责审核借款户的监事、理事都是由本村的村民担任,对村民个人的信用等情况都比较熟悉”。截至目前,该村已贷出资金45万元,主要用于培育和发展蔬菜种植、苗木育植和羊养殖等产业。

  没有了发家致富的资金之忧,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在武家大川村,“触网”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儿。“前不久合伙在网上买了一个修冷棚用的电钻。”村民高国正说,为了发展自家养羊和种植产业,他也从增信公司贷了款,“村里组织技术培训,合格后还发了证书”。

  增信贷款的期限最长达3年,可在2015年底,何广就还了款,成为村里第一个还清贷款的人。“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他说,如今村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也通上了饮用水,自己做了十年的梦圆了,“2016年的梦想是,再发展两亩苹果树”。

(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