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周原考古发现2700年前“姬生母”贵族墓

2016年01月14日10:31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陕西周原考古发现2700年前“姬生母”贵族墓

  新华社西安1月14日电(记者冯国)考古人员2015年度在“三代考古”的重要遗址区——陕西省周原遗址发掘的4座2700年前贵族墓仍收获颇丰,其中青铜铭文似明确指出了“姬生母”的墓主人当为贵族,这对于研究周原都邑性聚落的内涵等具有重要意义。

  周原遗址是周人的主要发祥地。基于对周原都邑性聚落的理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三家单位组成的周原考古队,2015年3月-12月对与水网系统有关的池渠遗迹进行了重点勘探和发掘,同时还对贺家北区域的墓地及城墙进行了清理发掘。

  主持考古工作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占奎表示,在2014年铜车马发掘点南边50米处的“居址—墓葬区”,考古人员发掘揭露了4座西周晚期墓葬,发现都曾遭到过严重的盗扰破坏。其中M30为东西向,二层台处墓室长4.3、宽3米,距地表深6.6米。其墓室内发现有3个盗洞,其中西侧盗洞口部为不规整圆形,最大径约2米,在墓室底部变成近长方形,南北长2.5、宽1.1米,在盗洞中散见有:兽面铜泡、节约、蚌鱼、玉圭残片、菱形石坠、方形玉饰件及贝等随葬品。在紧邻盗洞的西边二层台面上发现了未经扰动,摆放整齐的随葬品,主要包括青铜器、陶器和漆器共计14件。其中陶器有豆2件、簋2件、鬲1件、罐2件;1件漆器保存状况较差,器形难辨。

  让人兴奋的是,此墓出土了青铜鼎4件,青铜盨2件。其中编号为1、2的两件立耳鼎大小虽别,但形制、纹饰一致;2号鼎铭文为“姬生母作尊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1号鼎铭文受铜锈影响未能完全识别,但可辨文字及其布局与2号相同,因此二者可能同铭。两件附耳鼎与两件铜盨均形制、大小、纹饰一致,应各自成套。

  王占奎表示,在1、2、4号铜鼎内均有幼猪前腿或后腿骨,3号鼎内则是鱼骨;两件铜盨内也发现有谷物类遗存,颗粒状明显。铭文显示,该墓主可能是一位名为“生母”的姬姓女子。总体看来,这4座年代基本一致、规模接近的墓葬集中分布,表明该区域应为西周晚期一处中低级贵族墓地。

  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5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行,周原考古因其“水网系统”及墓葬考古的重要发现成为2015年度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