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传播活跃于中国大学校园

2016年01月13日10:00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国学经典传播活跃于中国大学校园

  新华社济南1月13日电(记者刘宝森)每天清晨,山东大学德语系大二学生储佩柔都会在学校里组织同学一起晨读。他们读的并非德语,而是《诗经》《古诗十九首》《昭明文选》等传统文化经典。

  这个从早上7点开始持续半小时的晨读活动由山东大学国学社负责组织,国学社社长李泽宇说,目前学校的5个校区都有读经活动,晨读每个校区有5-10人,国学社每周还组织一次晚读。

  近年来,儒学经典诵读、国学讲堂等传统文化传播活动在中国高校中趋于活跃,爱好国学经典的学生、教师通过各自方式助推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在山东大学,类似国学社的社团还有很多。孔子文化协会已有8年历史,协会在人人网、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推送有关儒学的消息。在线下,他们组织研讨会、报告会,邀请专业教师、学长,宣讲儒学著作或是和孔子有关的典故,分享有关孔子和儒家文化的书籍报刊。

  山东曲阜是孔子故里。曲阜师范大学国学专业大三学生牛增华是校学生社团洙泗学社成员。洙泗即洙水和泗水,相传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世便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

  牛增华说,目前洙泗学社成员在校有1200人,每年寒暑假期间,社团还会组织名为“儒家文化齐鲁行”的社会实践。

  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也引发学子以古鉴今,思考当下。

  “《论语》对如何做人的引导非常细致。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究推己及人,教导我们在家爱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爱同学。”曲阜师范大学大二学生房惠自高中时就对国学产生兴趣,进入大学便选择攻读国学专业。

  一些学生将孔子提出的自我道德修养方法运用到了日常生活中。山东大学物理系大二学生卜翰杰因《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的启发,坚持每星期自省一次。他还参考《中庸》和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为自己设定了贵和、矫过、尚思等十项自省内容,并将每次评价记录在网络空间中。

  不仅在山东,全国很多高校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都曾设置了专门的国学院。三年前,山东大学还设立了“尼山学堂”,打破高校现有学科分类,完全按照中国古典学术的本来面目设置,不分文史哲。

  “国学热潮如今正在青年人中兴起。”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学典说。

  “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人生的智慧。真正的参与进去之后就会发现,了解传统文化、对其理解加深的过程,也是改变自身的过程。”李泽宇说,文化复兴要找到原有的根脉,学习、传承、创新,但复兴要把握好度,不是复古,回到过去。

(来源:新华社)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