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围绕学生作业,浙江一份《关于改进与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微信群、朋友圈中被广为传播并引起争议。
支持者认为,平时工作就已经够忙了,回到家还要忙孩子的作业,有种被学校“软绑架”的感觉,应当叫停“家长作业”。而反对者认为,“家长作业”不应完全叫停,教育孩子,家长本身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份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得布置超越学生能力的作业”的《指导意见》由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指导意见》规定,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或纠正孩子的作业错误,不得要求家长通过网络下载并打印作业。
其中,还列举了包括听读作业、听记作业、数学拓展作业、制作各类小报、搜集资料作业、要求准备物品的综合性作业、要求学生游遍指定的博物馆、让孩子参与投票点赞、网上“争章”活动、假日小队活动、读书征文活动等11种有可能增加学生和家长负担的作业的情形。
正是对这种“家长作业”的叫停,由于戳到了大部分家长的“痛点”,引起广泛关注。有家长甚至留言“总算解脱,以后不用强迫自己再做超人了”。
浙江出台《指导意见》的目的是希望各地各校切实制止要求家长过度参与的作业。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表示,家长在孩子作业中的参与角色仅是督促者、支持者与鼓励者,“防止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对家长的依赖”。
针对家长们的吐槽,张丰认为,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学生、家长仅将作业视为课后练习,视为训练活动,是对作业功能的窄化。在张丰看来,作业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承载学习内容、体现学习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的载体。要将作业作为学习设计的一部分,从学习活动整体考虑,系统、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学生基础相适应的、有层次性的作业。
“因而,教师要像备课一样,精心选择或设计意图明确的、有针对性的作业,不可不加选择地布置作业。”张丰说,中小学作业设计须基于课程标准、关注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要建立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能力立意的作业评价体系;鼓励教师研究作业的性质与功能,设计引导预习、促进理解、提高熟练、知识整理、习惯养成等多种功能的作业,切实减少简单记忆、机械重复的练习。
据悉,针对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学校建立作业总量控制和作业检查制度,严格控制日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其中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完成书面作业的总时间最多不超过1小时,初中学生每天作业时间控制在两小时之内。每个学科只允许配备一本与教学进度相配套的课后作业本。
但也有学校老师认为,评价体系不变,家长的功利心就不会变。“为了考试多几分,虽然作业减少,但爸妈转身就会去外面找培训班给孩子报名。”杭州一小学的黄芳老师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