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财政资金不再“睡大觉” 唤醒沉睡财政资金需标本兼治

2016年01月11日07:27  
 
原标题:让财政资金不再“睡大觉” 唤醒沉睡财政资金需标本兼治

  财政部上周表示,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国财政收回存量资金3658亿元,调整用于保民生、补短板、增后劲。

  3658亿元接近于京广高铁的总造价,还只是目前收回的部分存量财政资金。2013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提出要盘活存量财政资金。据测算,目前各级各类使用财政资金的政府和事业单位中积存的存量资金超万亿元。财政资金“睡觉”的问题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预算管理体制“软约束”导致财政资金“睡大觉”成为顽疾。有的是一些预算安排的项目当年并不具备实施条件,部门获得财政拨款后无法安排使用;有的是一些转移支付的资金下达较晚,地方财政没来得及安排使用;有的是资金预算安排没问题,但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使原来安排的资金没有花出去;也有的是部分地方政府由于缺少匹配上级项目拨款的财力,导致申请下来的预算资金无法花出去;还有一部分单位因担心项目资金不足,本级财政配套困难,有意做大项目方案,多申请资金,但项目实际实施过程中,又尽量节省资金,因此部分项目形成资金净结余。总体上看,出现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除了项目执行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外,相当一部分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不顾实际盲目要钱的结果。

  财政预算是政府重要的政策工具,体现了政府的战略意图和政策优先方向,是保障政府施政目标达成的利器。在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之际,预算的钱没有花出去,会让政策目标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大量的财政资金结余沉淀与一些地方政府负债率过高并存,说明财力分配不科学,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需要标本兼治,不仅要直面既有的存量资金,还要注意避免形成新的存量资金。一方面要进行财政存量资金专项检查,“以查促盘”,对查出的各类违规问题资金和结余资金要进一步清理盘活,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以儆效尤。

  另一方面,更要完善制度,从源头上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一要进一步加强预算编制管理,把预算执行力度和绩效作为拨款的重要依据,变“先分钱,后办事”为“先定事,后分钱”,并根据预算执行效果进行奖励。二要责任到人,强化支出责任制度,切实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各级财政资金使用单位应将责任落实到项目主管单位、具体执行单位和负责人。三要强化财政监督管理,确保财政职能有效发挥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让财政资金不再“睡大觉”。(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梁 睿)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