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的民营经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而随着一个个“铁饭碗”的被打破,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也更趋多元。这是浙江近日公布的一份对2014届高校毕业学生职业发展状况调查的结果。
这份调查显示,在2014届毕业的受雇大学生中,有55.94%选择民营企业,12.88%选择国有企业,选择政府机构和科研事业单位的有13.50%,选择外资、合资企业的有7.06%,选择个体户和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分别占5.06%和1.18%。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毕业生普遍选择在省会城市或地、县级市就业,只有11.45%的大学生选择去乡镇或农村就业。
这份调查由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发布,调查面向全省102所高校的25万多名2014届大学毕业生和1.5万多家相关用人单位。
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浙江2014届高校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总体就业率为96.26%,其中本科院校为95.48%,高职院校为97.18%。
浙江省教育评估院连续多年以第三方身份对浙江高校本专科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显示,综合近3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大体去向比例相差不大。但在自主创业方面,2014届毕业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前两届毕业生,并首次突破5%。
数据显示,在浙江2014届高校毕业生中,有5.02%的人投身创业,这一数据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本科院校毕业生创业率为3.76%,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率为6.49%。有一半以上创业者选择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开始自主创业,毕业后直接创业的占34.70%。
从创业动机来看,有60.12%想“创造更多财富”,59.31%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还有47.64%和39.41%是因为“追求自由”和“个人兴趣爱好”,但也有11.06%是“迫于就业压力”,另有5.60%和5.26%是因为“工作不顺心想换个环境”以及“创业偶像崇拜”。
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同样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许多困难。其中摆在首位的是“缺乏创业经验和人脉关系”,占到被调查人数的45.61%。其他困难还有:缺乏创业资金、缺乏相关知识技能、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创业环境艰难等。
调查显示,浙江2014届高校毕业的受雇学生,毕业一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3618元,高出2013届(3255元)363元,同比增幅11.15%,其中本科院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3806元,高职院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3404元,均为历史新高。“结合近3年数据,高职院校毕业生和本科院校毕业生收入差距正在缩小,这也说明社会对专科人才的重视程度和认可程度在逐步上升。”调查说。
对于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就业质量,调查显示,一是要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要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塑造特色化、专业化创新型人才;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提升毕业生职业发展潜力,做好特殊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来源:中国青年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