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区探索耕地“搬家”再利用

2016年01月07日09:50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中国山区探索耕地“搬家”再利用

  新华社贵阳1月7日电(记者李平、罗羽)“以前这里都是石旮旯地,种玉米‘缺营养’长得矮,老鼠都跪着吃。”贵州省织金县官寨乡大寨村村民李麒麟说,坝区“耕地搬家”到这里后,原先跑土、跑水、跑肥的贫瘠地变成了如今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玉米每亩增产500斤以上。

  李麒麟说的“耕地搬家”,学名叫做“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在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山地丘陵面积达92.5%,全省没有1至7等的上等、中上等耕地,只有8至9级耕地652万亩,再利用这些千百年来形成的熟土耕作层,是山区省份贵州保持耕地质量的重要方式。

  “因修建高速公路、县城大道、商品房等,我们对占用1040亩的坝区耕地实行耕作层剥离利用,共剥离出19万方良土,其中9万方改良低产田230亩、新增耕地180亩,尚未利用的10万方土壤将用于土地整治项目。”织金县国土局土地开发中心主任黄慈说。

  据介绍,在承接耕作层“搬家”利用的大寨村项目区,当地农民人均增加耕地0.9亩,受益农户136户,亩均增收800多元。

  在贵州仁怀市大坝镇红阳村,用石头修起的保水保土田坎层层叠叠,厚实土壤层里栽种着的一垄垄蔬菜,在寒霜浸润下显得翠绿欲滴。

  村民杨万芳告诉记者,以前这片地土薄、不吃肥,种的作物矮小、产出低。2013年,政府在农田里铺上一层30至50厘米不等的厚土后,每亩高粱由之前的300多斤增产到现在的700多斤。

  “我们把修建仁怀机场占用的部分良土层搬运到红阳村,整合土地整治、耕地占补平衡等项目资金,高标准修建堡坎、沟渠、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并在田土里种起绿肥,一年下来这里的11级‘差地’变为7级左右的‘中等地’,好田好土加好肥,贫瘠山坡变成高产田。”大坝镇副镇长刘明说。

  自2012年以来,贵州“惜土如金”共剥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5.5万亩,剥离耕作层土壤1359万立方米,实际利用1199万立方米耕作层用于城乡建设用地占补平衡、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由此新增中等以上质量耕地1.25万亩,改良中低产田土2.78万亩,改良后耕地质量普遍提高2至3个等级。

  贵州省国土厅厅长朱立军表示,推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是贵州山多地少逼出来的“土办法”,全省年均占用耕地20万亩以上,且多为良田好土。让这些优质耕作层“搬个家”重新“复活”再利用,对于缺土少地的山区省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耕地保护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耕作层剥离利用的政策激励约束机制和技术标准,让这项民生工程更惠民、耕地抢救性工程更高效可持续。”朱立军说。

(来源:新华社)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