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到“十三五”末期将基本实现工业化

2016年01月06日14:3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原标题:专家:中国到“十三五”末期将基本实现工业化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6日讯(记者欧阳优)今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工业发展论坛”在河北保定举行,此次会议包含两个主题:一是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以“中国工业发展‘十二五’评估及‘十三五’战略”为主题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5》;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挂牌成立。来自政府、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共同研讨了“十三五”中国工业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相关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蔡昉出席会议并致辞。他指出,2015年是“十二五”计划的收官之年。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中国已经从工业化中期逐步步入到工业化后期。但是也需要看到,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换关键时期,工业面对来自国际市场的高端和低端双重挤压。在国内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等多重约束下,中国工业经济从“十二五”初期的高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增速有所放缓。经济金融危机后经济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经济速度的换挡期、经济结构转换的阵痛期的“三期叠加”矛盾突出,工业发展面临下行压力加大。“十三五”时期,中国工业要努力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

  他还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需要利用三地现有的资源、环境、产业基础等条件,加强产业规划的衔接和协同,在保持各自优势的前提下,推动产业园区合理布局,实现差异化发展。在产业层面,需要推动现有产业的调整、转型和升级,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加大产业转移和对接力度,促进区域内产业内分工协作,打通产业链条,打造优势互补,形成分工协作且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在企业层面,需要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跨省市投资政策,打破省市区域间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各种要素能够按照市场的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的目的在于,联合京津冀三地的社会科学人才资源,促进三地智库资源联动,充分发挥理论创新、咨政建言、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重要功能,推进形成京津冀社会科学创新共同体,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原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发言。他认为,在新常态下,中国工业运行呈现出了新轨迹:工业增速逐步回落,工业企业利润不断下降;传统产业主要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和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来调整和优化结构,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两化深度融合和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有新进展。在新常态下,中国工业发展面临增长势头弱化、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创新水平急需提升、消费供需亟待耦合、资源环境问题突出、体制改革需要深化等多项挑战。中国工业发展的新选择,应该是加快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在探索创新需求侧调控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工业发展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进入“十三五”时期,需要更加重视夯实工业迈向中高端的增长基础;更加重视化解产能过剩;更加重视推进创新引领,按照构建产业创新体系的要求,整合资源,攻克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四新”(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经济发展;更加重视深化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结构性的问题,降低制度性的交易成本,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更加重视构建绿色模式,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更加重视带动消费升级,改善消费品供给,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技术含量,尽快填补产业分工中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的空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研究员在主题发言中认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十二五”期间已实现了从工业化中期到工业化后期的质的飞跃,尽管当前中国经济阶段转换造成了经济增速趋缓,但经济结构高级化的特征日益明显,这表明,中国工业正在步入增速趋缓、结构趋优的“新常态”中。“十三五”时期,有望成为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最后冲刺期。基本实现工业化,不等于工业化时代的终结。工业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但不会下降,相反,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仍会增强,这种作用集中将体现为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扩张和围绕“做强工业”使命而展开的工业发展质量提升。在世界范围“第三次工业革命”不断拓展、全球投资贸易秩序加速重构和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以及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大背景下,“十三五”时期,中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功能、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都将发生深刻的转变。相应地,中国工业政策需要根据环境变化和新的战略部署,在政策作用对象、政策工具和政策作用机制等方面及时进行调整,通过更加合理的产业政策体系、更加科学的产业政策内容和更加有效的产业政策执行机制,促进工业整体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来源:中国经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