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伦理政治中的精粹思想

2016年01月05日09:31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中国古代伦理政治中的精粹思想

  中国古代道德伦理思想都和一定的政治联系在一起。在儒家看来,个人修养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因而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伦理与政治的结合。有些学者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施的是伦理政治,这是有道理的。我们反观历史,可以看到,这种伦理政治有其长处也有短处。从古代伦理政治长处看,可以从四个方面归纳。

  1.“民本”思想

  《尚书》中的两句话“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可说是这种思想的起源。后来《管子》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把“民本”思想归纳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种思想浸透于古代的哲学、政治和文学著作中。在古代哲人看来,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真正体现了“民本”,就意味着他的道德修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道德与行事是联系在一起的。其思维方式是这样的: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越高,他越是明白事理,他立身处世也就越能顺从民意,并且能够为黎民百姓办实事好事。同样,一个人为百姓办的好事越多,说明他的道德修养越高。这也是古代士大夫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今天看来,伦理政治将道德与行动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好传统。当然,古代所谓“民本”,并不是真正以黎民百姓为本,那时的历史条件做不到这一点,只是在以君主和社稷为主体的条件下来讲民本。封建社会在皇权至上的状况下才讲顺民心、顺民意,这无疑带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2.忧患意识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在他看来,道德君子将忧患留在生时,安乐存于死时;人在逆境中艰苦磨炼才能增加才干,实际上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春秋末期大思想家老子发现了“物极必反”的规则,要人们注意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易·系辞下》有这样的话:“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在安定中不要忘记危殆,在兴旺时不要忘记失败。努力消除危殆和失败的因素,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谨慎行事,以民心为心,为民谋幸福,这才是长治久安之策。这些都是忧患意识的哲学基础。关于忧患意识,最典型也是最动人的话,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在他那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一文中所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伦理政治中的精粹思想。

  3.“和而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要在大一统中包容多样性,从多样性中去寻求统一性。“和”,即是多样内容的统一;“同”,是单纯的一致。“和而不同”是在统一中包含多样的内容,而不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简单一致。“和”与“同”是春秋时代的两个常用术语。晏子曾对齐景公说,“和”就像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高下、长短、徐疾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同”就正相反,如果琴瑟的声调都是一个样,怎么会有动听的声音呢?孔子说过这样的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他认为,君子以“和”为准则,但不盲从附和,而且有自己的思想,小人则反是。“和而不同”的思想观点,对于个人来说,应多方面吸取知识;对于执政者来说,避免独断专行,广泛听取意见,处事公正。这也是中国伦理政治中值得肯定的思想。

  4.“身正令行”

  中国伦理政治很重视执政者个人的道德修养,主张言行合一,不能双重人格,不能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孔子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这里的意思是:执政者自身端正,才能治好国家;如果己身不正,怎能使别人端正?孔子这些话,说出了一个客观真理:治理国家的人,应着重从自身找原因;事情的成或败,往往不在外部而在于自身。

  以上四方面似可认为是中国古代伦理政治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古代的伦理政治也有糟粕,最有代表性的一点就是封建主义等级制。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其等级是以政治权力为标志的。这就是说,谁的官位大,谁的身份地位就高。而作为国家主宰的皇帝和皇权则是这个权力的核心。统治者为巩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便制定了各种礼制。古代的礼制从主要方面看是用来区别尊卑贵贱的。这种礼制终于发展成为封建主义官僚政治。在这种状况下,道德伦理对于统治者的约束作用便显得微乎其微了。这说明只靠伦理道德来调节政治,那是很不够的。

  历史早已过去,但是它给后人留下了经验和教训。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中,经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道德建设则不能离开经济和法治这样的主题。我们提倡道德,不是把它作为一种抽象的学理来探讨,而是把它视为为经济和法治服务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遵纪守法和勤恳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张岂之 作者为西北大学原校长)

  阅读延伸

  古代伦理政治格言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孟子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易·系辞下》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胡依云 辑)

(来源:北京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