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月4日电(记者陈尚营、张紫赟)“风景好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还不是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是安徽大别山区村民在外人赞美其家乡自然环境时的习惯性“吐槽”。
保持贫困地区优美自然环境的同时,如何让其成为群众增收的“钱袋子”?近年来,在精准扶贫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理念指导下,乡村旅游扶贫让情况逐渐发生变化。
47岁的贫困户王娇生对这样的变化有着深刻的体会。
王娇生的听力不好,属于三级残疾,和孩子相依为命,“我这身体出门打工不好找事情做,在家出门就是山,没挣钱的门道,只能靠救济。”王娇生说,乡村旅游的兴起让他在家门口有了工作,对生活有了新的憧憬。
王娇生所在的安徽省潜山县林庄村黄山组,紧邻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这里环境优美,但山多地少、资源匮乏,一直是远近有名的“穷窝窝”。从2014年起,在外工作的本地人王健生回家办起了乡村民宿,带动了周边不少农户参与。
“我们以‘公司+科研院所+专业合作社+农户’多方合作共同参与的模式,在村里发展乡村民宿度假,成立天柱福元乡村民宿休闲区,贫困户通过提供民宿、在休闲区打工、售卖土特产等途径脱贫致富。”王健生说。
休闲区的发展,让像王娇生一样的贫困户有了盼头。“休闲区流转了一些山地种玫瑰花等经济作物,我帮着整田、栽种,平时做一些田间管理,一年也能挣两三万块钱。”王娇生说。
潜山县旅游局局长康刘清认为,精准扶贫的核心是因地制宜。
潜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同时又有包括天柱山在内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依托这些资源,按照“宜游则游”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帮助贫困户、贫困村脱贫,是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之一。
记者近日在黄山组的山间小道中穿行,随处可见村民们盖的二层小洋楼。村民涂必前因病致贫,这次也腾出了家里空闲的房间发展民宿。“我们的目标是68户,现在已经有6户村民的民宿已经改造完毕,投入运营。按照每晚80元的标准,每年营业180天计算,如果是两间房,一年仅这一项的收入就有两万多元。”王健生说,很多贫困户因病、因残致贫,没有劳动能力,“靠房脱贫”切实可行。
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安徽省通过发展旅游减少贫困人口44.6万人,约占全省脱贫人口的14%。按照规划,到2020年,安徽将创建30个旅游强县、300个旅游乡镇、10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000家四星以上“农家乐”,让贫困群众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使他们更多分享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红利。
(来源:新华社)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