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比赛中,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派出3名学生参赛,一举捧回了农药残留检测和兽药残留检测两个赛项一等奖,以及一个茶叶重金属含量检测的二等奖。“这次比赛的重点,就是考察我们利用现代化分析仪器,对农产品进行检测的能力,而这些仪器和操作流程,在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实验室里,我们早就驾轻就熟了。”参赛学生谢恩耀说。
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
谢恩耀所说的协同创新中心,是2010年苏州农职院联合境内外著名高校和苏州泰事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在该校校园内共同组建的江苏省首家农产品安全控制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共享协同高校的优质资源,引入企业的现代化设备和高层次技术人员,同时作为第三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机构,现已为200多家食品企业提供全天候快速检测服务。
“能否拥有一些农产品安全方面的关键技术,拿出一些农产品安全监测方面的核心数据,提供一些农产品质量监测的行业标准,这些都是学校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落脚点。”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振陆说,作为苏南地区唯一的“农”字高校,学校在服务“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将关注点放在现代农业发展上,通过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的创新,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据该校科技产业处处长司文会介绍,协同创新中心采用“1+1+1”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年在学校以完成基础课程为主;第二年进入中心,定向“岗上锻炼”,并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授课;第三年学生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进行“顶岗实习”。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在校时就逐步成长为从事企业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准员工,毕业后即合格的技术人才。”苏州泰事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志成告诉记者。
有效科研推进区域转型
除了人才培养更“接地气”,学校还坚持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特别是在食品安全控制方法领域,从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着手,做“有效科研”。
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的绿色富硒水稻和其他水稻外表上并无差异,但价格却要贵四五倍,而且还供不应求。“富硒稻谷的每一生长阶段,对除草除虫都很有讲究,必须有专业的种植专家进行把关,实时监测土质、水质与大气环境,并择时进行硒元素的注入与检测。”司文会说,针对这一情况,苏州农职院与苏州泰事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协同合作,由学校召集教授专家组成“智囊团”,企业提供工程师和对应检测设备,“双管齐下”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此外,学校联合地方企业参与开发富硒系列产品——富硒鹅、富硒葡萄、富硒黄桃等都实现了产业化,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落地生根”。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徐向明说,学校通过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合作联盟等深度合作载体,实施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双轮驱动”,培养新型农业人才,从而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苏州农职院站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促进区域转型升级的高度审视自身发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于2012年联合江苏省内百余家农业相关的政校企行单位,成立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目前共建立6个“校中企”和13个“企中校”。同时,该校还与政府、企业合作开设“太仓班”“江南园林班”等订单班、定向班12个,4年来,共培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万余人,占苏锡常地区职业农民的32%左右。(本报记者苏 雁 本报通讯员 王思哲)
(来源:光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