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浙江巡视整改十大行动—

严态度实举措 交出满意答卷

本报记者  孟祥夫
2016年01月04日03:5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对巡视发现的问题抓紧整改,限定期限,做到立巡立查,立巡立改”,这是浙江直面问题的根本态度;“对任何违纪违法的行为从严处置,建章立规,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这是浙江解决问题的根本做法。

  2014年7至9月,中央第五巡视组对浙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常规巡视。在随后的巡视反馈中,巡视组直陈问题,切中要害,指出浙江省一些领导干部存在利益输出、搞“一家两制”的情况,农村基层侵害群众利益现象突出,一些部门存在“中梗阻”,以及干部选拔任用不够规范等问题。浙江省委专门成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巡视整改十大行动方案,进行全面整改。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巡视整改十大行动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至目前,对于中央巡视组反馈的绝大部分具体事项和问题,浙江省已整改到位,并制定和完善了40余项管长远、治根本的制度。中央巡视组转交的8275件信访件,已办结7970件,给予党纪政纪处理716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58人,诫勉谈话或批评教育829人,挽回经济损失20726.23万元。

  剑指重点领域腐败,斩断利益输送链条

  “一些领导干部插手土地出让、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问题反映集中”,巡视组反馈意见明确:出台规定,彻底排查,挖掘问题线索,从严从实处理。浙江省整改坚决。

  扎密扎牢制度的笼子,让权力阳光规范运行。为了划定领导干部的权力边界,2015年年初,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禁止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行为若干规定》,从土地使用权出让、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活动三个方面为领导干部划出24条红线。

  为了摸清问题底数,浙江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开展了一次土地出让、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领域腐败案件问题线索的大排查、大起底。自2014年8月以来,全省共排查了反映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2369件,查处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插手土地出让、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领域的案件共231件,相关责任人均受到党纪法规惩处。

  为防止“一家两制”,彻底斩断利益输送链条,浙江对政府性资金存放进行规范化管理。2015年初,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领导干部在公款存放方面发生利益冲突和利益输送的办法》,将公款存放纳入各单位“三重一大”集体决策事项,要求采取招投标方式,实行竞争性存放。随后,浙江先后制定出台了《浙江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公款竞争性存放管理暂行办法》《浙江省省级财政资金竞争性存放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操作规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公款竞争性存放的范围、形式、招投标流程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从而将领导干部的自由裁量权关进制度的“笼子”,为公款妥善存放打造了“铜墙铁壁”。

  纪检干部回归主业,为民除害增强群众“获得感”

  苍蝇虽小,危害却大。不少“苍蝇”平日横行乡里,贻害乡民。据统计,浙江全省80%的信访件来自县以下,其中乡镇和农村占了绝大多数。一些村干部“雁过拔毛”,克扣村民补贴;还有的公款吃喝,挥霍集体财产……

  如何拍掉这些危害群众利益的“苍蝇”?浙江省推动基层纪检组织“三转”,让基层纪检干部回归主业。整改前,浙江乡镇纪委普遍存在纪检干部兼职过多、精力不集中等问题,乡镇纪委书记用于纪检工作上的精力不足1/3,70%左右的乡镇纪委副书记承担着纪检外的其他业务,导致纪委监督责任出现层层递减的问题。为了让基层纪检组织充分“转”起来,浙江省纪委于2014年底在全省部署开展乡镇纪检干部专职专用工作。

  出台文件,配齐班子,确保纪检干部专职专用。浙江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乡镇(街道)纪检组织履职的指导意见》,明确乡镇纪委书记、专职副书记、专职纪检干部专职从事纪检工作,不分管或从事纪检工作以外的其他业务,确保专职专用、履职精力到位。截至目前,全省1329个乡镇全部配备了专职纪委书记,另外还配备了955名专职纪委副书记,969名专职纪检干部。

  回归主业后,基层纪检干部牢记执纪监督使命,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浙江大部分乡镇实现了自办案件“零突破”。2015年1至11月,浙江省乡镇纪委共立案8501件,处分7208人,立案数和处分人数分别同比增长24.7%和32.3%。一大批侵害百姓利益的村镇干部被查处,如温岭市箬横镇田后村原两委班子部分成员因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违纪问题被查处,涉事人受到党内严重警告至留党察看二年不等的处分,并退赔有关费用。而箬横镇党委、政府因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不到位被责令书面检查,10名相关责任人受到问责。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锤炼干事为民作风

  有好的干部,才有好的作风。针对中央巡视组指出的“有的地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不够规范”问题,浙江省在逐条逐项整改落实的同时,建立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制度,扩大检查范围,主动查找问题,不仅认真解决问题,还着眼长效,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好班长好班子好梯队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制度文件,打好干部工作“上”“下”“管”“爱”的“组合拳”,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一年多来,浙江省委组织部组建了5个选人用人专项检查组,按照省委“巡视到哪里,选人用人检查到哪里”的要求,结合巡视对杭州等10个设区市进行选人用人情况专项检查,并对90个县(市、区)的选人用人情况进行了巡视检查。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省委组织部及时向各设区市党委“原汁原味”反馈,并提出整改要求和时限。截至目前,浙江省共对69个突出问题进行立项督查,从严查处了选人用人不够规范的领导和责任人。自开展选人用人专项检查以来,浙江省委组织部督促10个设区市研究提出整改措施63项261条,目前已整改到位212条,“按规矩办事,按程序选人”正成为全省各单位的行动自觉。

  打碎“铁饭碗”,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破解“人浮于事”的困局。为有效解决在一些部门中存在的“中梗阻”现象,充分治理“庸官懒政”“为官不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浙江专门出台了《浙江省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办法(试行)》《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治理为官不为的若干意见》等规章制度,对专业能力不足、缺乏担当精神,甘做“太平官”“老好人”的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开出了“罚单”。2015年以来,浙江省市县三级共“下”干部769名。其中,省管干部35名,市管干部92名,县管干部576名,部门单位管理中层干部66名。

  浙江省以巡视整改为契机,以“严”的态度对全省存在的问题“大起底”“过筛子”,以“实”的举措对发现的问题逐一整改、一抓到底,营造出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好风气。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04日 06 版)

(责编:王吉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