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银川12月29日电(记者邹欣媛)“今年政府补贴盖了新牛棚,买了铡草机,养牛数量翻了3倍,我们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产业。”在宁夏固原市彭阳县陡坡村,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的姬秀林兴奋地说。
陡坡村位于西海固地区,种地靠天,二牛抬杠;翻山拉水,水贵如油;盖了牛棚,买不起牛……仍是当地贫困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让有限的资金落到贫困户头上,经过几轮识别后,宁夏重点在西海固地区筛选录入最新的贫困人口“云信息”。
“一户贫困户的信息就要填写七八页电子表格,包括养殖、收入、借贷、低保、养老等几十项。”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高同村村支书袁敬霆说,经过一年的精准扶贫,全村原识别的344户贫困户,部分已脱贫。按照上述流程重新“倒排队”,进入系统的贫困人数更新为221户。
找到最贫困的户,因村因户进行“菜单式”扶贫的政策随之明确。自治区扶贫办主任董玲说,宁夏对识别出的1100个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制定了安居房、农田、增收产业等脱贫标准,尤其是在西海固地区,对有发展能力的贫困农户给予“普惠+特惠”的政策支持,对低保户实施民政救助,推进减贫。
“贫困原因:缺资金、缺技术”“实施内容:养殖产业达到8头牛或者40只羊,改造危窑,补贴盖牛棚……”陡坡村村主任姬登榜给记者翻开花名册,上面清晰地写着姬秀林和其他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扶贫举措、完成时限等。
差别扶持难,“一村一品”的策略解决了大问题。姬登榜说:“山里的农户有种草养畜的习惯,但没有余钱,最多养三五头牛。扶贫部门在村里重点推行‘530’计划,给贫困户提供贴息贷款、技术等帮扶,现在农户最少也养5头牛或30只羊了。”
除了就地精准扶贫,西海固地区成为生态移民搬迁的主战场。固原市扶贫办副主任张杰说,全市5个贫困县区,从2011年宁夏启动生态移民工程以来,共有21.6万世居干旱少雨、山大沟深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到近水、近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移民区。
在固原市的县内迁入区,记者看到学校、卫生院、自来水、温棚、羊圈等生活生产设施一应俱全,移民们开始了新的生活,逐步摆脱贫困融入城镇。
“去年花了5万元买了一辆小轿车,以后有了新盼头。”40岁的郭梅花说,从西吉县兴隆镇不通路的村,搬迁到40公里外的移民新村,出行、打工方便,加上政策扶持,全家一年毛收入从2万元增加到6万元。
目前,西海固地区贫困人口正逐年减少,为进一步推进扶贫攻坚,宁夏将通过发展生产、异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扶贫以及贫困地区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等方式,差异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难题,西海固贫困县区结合本地实际重点落实,力争提前兑现脱贫承诺。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