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3%赤字率并非不可逾越 "阶段性提高"有深意

2015年12月29日06: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原标题:专家:3%赤字率并非不可逾越 "阶段性提高"有深意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9日讯(记者 马常艳)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再现力度加强信号。刚刚结束的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多位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3%并非是一条不可逾越的财政赤字率红线,2016年中国财政赤字率可能会突破3%,但要充分理解“阶段性提高”的含义,中国财政赤字率不可能出现大规模提高的情况。

  “我国进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攻坚阶段,积极财政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适当提高赤字率,有助于保障民生支出,开拓减税空间,为企业降低成本,进一步焕发微观主体的活力。”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斌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当前提高赤字率仍有一定空间,但“阶段性”强调的是要把握力度,不会引发财政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在回答中国经济网提问时表示,提升赤字率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跨越3%,“阶段性”意味着并非从此就永远跨越3%或2.3%这样的指标,只是在当前或“十三五”这样的特殊发展阶段,有必要、也有可能提高到2.3%或者3%以上。

  瑞银证券发布的《2016年中国经济政策定调》指出,预计决策层将继续加码财政支持,财政赤字可能提高至3%以上。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在报告中表示,这意味着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将超万亿、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发行规模也可能达万亿。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冯煦明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预计明年财政赤字率会提高到2.5%-2.8%之间。不过如果年中情况发生变化,也不排除年终实际执行赤字率突破3%的可能。

  从2009年起到2016年,积极财政政策已经连续实施8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后,市场对财政赤字率突破3%预期强烈,此前财政赤字率3%被当作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3%赤字率红线和60%的负债率红线来源于1991年签订的《欧洲联盟条约》,并成为其他欧盟国家加入欧元区必须达到的重要标准。“欧盟各国也没有完全遵守,中国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适度提高赤字率是必要的,突破3%也是可能的。”张斌强调,要充分理解“阶段性提高”,中国财政赤字率不可能大规模提高,财政本身的稳健和风险还是要有一个权衡。

  “3%的赤字率红线、60%的负债率红线是否可以反思调整?”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此前公开对3%赤字率红线的科学合理性提出质疑。他认为这些观念的僵化并不利于改革,要在实践中调整,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经济学理论。

  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15年的赤字率将提高至2.3%。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4年,中国财政赤字率分别为 0.6%、2.8%、2.5%、1.8%、1.5%、2.2%和2.1%,其中2009年时达到最高,但一直保持在3%以内。

  提高财政赤字也为减税带来空间。据瑞银证券测算,明年政府减税规模约在7437亿元,其中营业税改增值税减税规模约为3836亿元,社会保障相关费用减税规模约为2403亿元。

  至于60%的负债率红线是否可突破,张斌认为,还是要综合看待中央和地方总体的政府债务规模来进行评价。从目前总体情况来看,债务率还是在安全线以内,适度提高是可行的。

(来源:中国经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