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活力进一步迸发 本版制图:邱玥、杨君资料整理:刘坤
2015年,最振奋人心的创新成就莫过于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
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屠呦呦发表了题为《青蒿素——传统中医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她忆起1969年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的经历时说:“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就在屠呦呦于瑞典发表演讲之际,记者来到浙江宁波海曙区开明街,寻访屠呦呦的成长足迹。
呦呦初鸣于宁波江岸
1930年12月30日,黎明时分。伴着阵阵啼哭,居住在宁波开明街508号的屠家迎来了第四个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儿。屠家的主人屠濂规和妻子姚仲千非常欣喜,抱着哭声呦呦的小女儿,屠濂规用《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给女儿取名屠呦呦。
屠家虽然不大,但是楼顶专门开辟了小阁楼存放书籍。这块小天地也是屠呦呦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中医药的书籍和图文并茂的小插图,让屠呦呦受到了药学的启蒙。
屠濂规常年在上海的银行工作,姚仲千带着11岁的女儿住进外公外婆家,屠呦呦在姚宅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开明街26号——姚宅,一处白墙黛瓦,颇具古风的宅邸,位于拥有多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宁波莲桥街区。《鄞县志》记载,莲桥街地块是宋元明清时期宁波人的活动中心。姚宅的主人是屠呦呦的舅舅,经济学家,曾任甬港经济联谊会会长的姚庆三。
姚家人脉茂盛,76岁的李定镜是屠呦呦的表弟。老人记忆中的屠呦呦梳着麻花辫,清清瘦瘦,一个宁波小姑娘的样子。
1950年,屠呦呦在宁波中学读高三,是她住在姚宅的最后一年,也是她在宁波生活的最后一年。
学习成长于甬城名校
除了初中毕业后因病休学的两年,屠呦呦的学习生涯一路顺遂。1948年,18岁的屠呦呦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两年后转至宁波中学读高三。这两所学校都是当地的知名高中,效实中学曾经培育过十多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
在效实中学读书时,屠呦呦的生物成绩较为突出,生物老师曾开玩笑似地说:“如果其他同学都能像屠呦呦一样勤学好问,我即使再辛苦也开心!”
屠呦呦在宁波中学的生活辅导主任、宁波市政协原主席徐季子先生对她印象也十分深刻,曾评价她:“屠呦呦,优秀、安静,是个好学生,聪慧、灵巧,不仅读书好,品格也好,不是一个捧着书死板读书的人,本身就有学习上的天赋。”并且鼓励她:“不要只贪恋生活的宁静,应该有面对暴风雨的勇气。”
近日,宁波中学开辟了屠呦呦陈列室。据宁波中学校长李永培介绍,陈列室主题为“鹿鸣呦呦,韶华悠悠”,意指屠呦呦低调做事,一生执着,将大半辈子奉献给了科研。李永培告诉记者,前不久去北京拜访屠呦呦的时候,她特地和母校来的人说,不要将她所有的资料公开,希望能够低调处理。在谈到获诺贝尔奖这件事情时,屠呦呦希望能够激励学校里的年轻人,这一点更重要。
(本报记者 曾毅 王君 本报通讯员 干杉杉)
(来源:光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