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26日电 (记者 马海燕)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热度已经过去,但围绕此事的思考余温仍在。诺贝尔奖与文化软实力论坛今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如何以诺奖为契机,让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脱颖而出成为与会学者关注的话题。
“青蒿素的成功是特例还是常态?‘零的突破’之后,是昙花一现还是渐入佳境?中国能成为诺奖大国吗?”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秦伯益现场提出这样的疑问。他认为这背后需要思考的是科研体制如何改革,既符合国情又融入世界规则。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章启群分析诺奖得主所在国,发现一般是建国后35年后就会有本土科学家获得诺奖,欧美、日本、印度、巴基斯坦都是如此。新中国成立66年,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只有屠呦呦一人。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科学研究尤其是科学家的创造性仍然存在很大问题。
章启群表示,其实诺奖只是一个标志,中国现在的科学研究水平总体上比过去提高了,但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距离。就科研物质条件来说,中国已经与欧美、日本差别不大,关键是科学家自身素质问题。
“在屠呦呦获奖之前,李约瑟难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原创阻力长期没有得到克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国清表示,现在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江学者韩水法表示,人们一直在谈论大学的危机,也在谈论大学的变革,在东西方都如此。人们需要在良好的环境和行政管理之间磨合出一个最佳角度,整个大学生态也需要这样一个角度。
日本已有24人(含美籍日本人)获诺奖,为亚洲之最,其中有16人是在进入21世纪后获得,相当于近年来平均每年都有一个日本人获诺奖。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终身讲席教授饶毅表示,科研需要厚积薄发,这一点应当给中国以启发。
饶毅表示,随着中国科技经费的大量增加,科研人员工作条件极大改善,未来二三十年会有大量成果出现,但科研产出会低于经费投入本应产出的成果。要改变这一状况,只能依赖科技体制改革。(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