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片子。受访者供图。
“每个人都去卖拖鞋,期末成绩按销量打分”;“把336卷纪传体《明史》,重新整合成编年体”;“用形状复杂的小篆抄写《说文解字》”……近日,据《钱江晚报》报道,临近期末考试,浙江师范大学的老师一改传统的笔试方式,甩出了各种花式烧脑的期末作业,令学生们大呼“上当,脑细胞都不够用了”。昨天,记者探访南京几所高校发现,写文言文、写剧本、拍微电影等,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奇葩”期末结课形式。
1
写剧本、拍电影全校放映“女神”秒变“女汉子”
“Action”、“咔”、“转场”……“导演的活真心累”。南京工业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小浦告诉记者,大三下学期的一门名叫“电视摄像与节目编辑制作”的课程让同学们“伤透脑筋”。
小浦告诉记者,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期末考试老师并不会简单让你讲讲对摄影机的认识,而是要自己去创作一部微电影。
“5-7人一组,光是写剧本都被老师反复改了好几遍,而且剧本必须原创,不准随便在网上下载改编。”除此之外,同学们还要自己在全校招募演员“选角”,“我们还遇到过要临时换角色的事情,重新拍了一遍。”小浦说。
除此之外,熬夜进行后期剪辑、制作海报,“我们还要在学校逸夫楼举办一场全校公映。”小浦告诉记者,那段时间大家过得很充实,“我们组拍摄的是一部有关亲情、友情、爱情的电影,尤其是一个女孩在学校里盲目攀比却忽视父母亲情的故事,拍的时候我还被感动哭了。”
“当然,因为班里女生比较多,我们也多次尝过整天扛着摄像机来回转场的经历,瞬间化身‘女汉子’。”小浦说。
2
写文言体自传和诗歌
连过选课关都要穿越“东晋”
谈及文学院的“奇葩”结课方式,南大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小刘表示,“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你可能连课都选不上。”
记者了解到,该院的一门“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课程,很受同学们的欢迎,虽然只有20个名额,报名人数却年年过百。但该门课程不仅期末要写文言文作业,连入学选课也要先写一篇文言版自传被老师认可后才能选课。
“大概不少于300字吧,当时,我们就是模仿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以及《史记》里的人物自传体写的。”小刘表示,“虽然难不倒大家,但要真的贴合当时的文体,还是要费一番功夫的,不然就成了大白话。”
3
素描与电影的碰撞
家具院学生期末“作画”
《哈利波特》、《霍比特人》、《指环王》……记者了解到,南京林业大学的家具院开设了一门《快速表现技法》课程,该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让同学们素描作画,用勾线笔描绘经典电影或影视剧中的场景。
“本来还感觉挺新奇的,终于可以不用写论文分析作品表现的独特技法了。”南林大的小静向记者吐槽,“但没想到我的一幅作品会熬三个通宵才完成,一点也不比写论文轻松,而且电影里的有些家具风格真不是那么好勾勒出来的,想逼近原图还真是难。”见习记者 汪洁
(来源:金陵晚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