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着建 100家连锁乡村博物馆

2015年12月26日06:17  来源:农民日报
 
原标题:梦想着建 100家连锁乡村博物馆

村民旧时用的保温壶。于悦摄

  □□本报记者蒋培玲

  “在15年风雨兼程中,他将巴蜀文化的热爱和坚持,汇成对文化个体的收藏,创办民俗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以巴蜀地区上千件生产、生活品,见证传统农业文明的发展。让蜀人在点滴中了解家乡,认识巴蜀,践行对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这是12月1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等单位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爱故乡大会暨2015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的一段颁奖词。

  颁奖词说是一位地道的农家子弟——吴国先,四川省郫县红光镇人,对乡村的传统物件感情甚笃。2015年1月,他把15年间遍览周边农家院子、古玩市场,搜集的近千件“土宝贝”集中展示,成立了郫县民俗博物馆,力争重现川西农耕原始记忆、川西林盘原生态院落。

  走进博物馆,犁、旱耙、石磙、钉耙、片片刀、三寸金莲绣花鞋、民国时期携枪证……过去的点点滴滴都真实地呈现在眼前,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们曾经和我们的先辈相濡以沫,打点着村民的吃穿住行。

  吴国先说,收藏在民俗博物馆里的这些“土宝贝”虽然不是件件都贵重,但是每件展品背后都有动人的温情记忆,蕴含着无法比拟的价值。“很多以前十分普遍的东西,现在的年轻人都没见过。比如风谷机、犁等,再比如‘斗’,这在以前是一个量具,一斗米就是十升米,现在已经不用了。建这个民俗博物馆,为的是不让古蜀农耕原始记忆在我们这儿断篇。”

  与多数博物馆的静态展示不同,吴国先强调博物馆的“体验式”和“互动性”。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和体验川西民俗生活,还可以参加馆内的各种文化沙龙活动。“本来我想和周围原生态的农家院合作,在这里打造‘实体样板间’,让城里人周末过来体验老式农耕生活,看看牛是怎样耕地的,草鞋是怎样编织的,私塾是如何教学的,但囿于资金、场地限制现在还未实施。”他说。

  如今,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学艺术为载体,以生态院落为底本的民俗博物馆,正成为吸引各方“文人艺客”的“新磁场”。号称微雕神手的张长江就专程来到吴国先的民俗博物馆,商量在此开展手工艺教学事宜。“这里让我有了设点教学的想法,我想将我的微雕技艺传承给年轻人。”张长江说。

  “这辈子最大的梦想是在全国建设100家乡村博物馆,走‘连锁发展模式’。”吴国先说,他的“连锁”是指在理念和专业技术上的支持。其实现在许多地方都意识到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性,但无奈不懂如何开办博物馆而放弃。“凡是需要我,我都将义务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据了解,除了成都周边的村镇发出邀请,远至江西、福建、海南的朋友也向吴国先进行咨询,请他为当地的乡土老物件设计一个“家”。

(来源:农民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