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5日电 题:以结构性改革开创“三农”广阔天地——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新华社评论员
农业稳,天下安。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总结“十二五”、谋划“十三五”,准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形势,作出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等重大部署。这为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实践指南。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三农”工作。“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果丰硕,为赢得全局工作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还很多。“十三五”时期,必须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推进结构性改革,是兴农之要。当前农业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难题,表现各不相同,但“病根”都出在结构方面。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既能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更有利于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我国粮食生产“十二连增”的喜人成绩背后,也存在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资源环境面临较大压力等问题。居安思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围绕人的需求进行生产,使农产品供给在数量上更充足,在品种和质量上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当务之急,要加大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力度,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通过多点发力、多策并举,破解瓶颈、拉长“短腿”,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理念更新、体制改革、实践创新等方方面面。越是任务千头万绪,越要抓关键、抓要害,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在思想观念上,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在发展方式上,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经营过程中,既要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也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和动力。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让农民不断分享改革成果,这项改革才会得人心、见实效。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近年来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财政投入大幅增加发挥了关键作用。巩固和延续好势头,就要营造重农氛围,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解决好投入问题,既要在增量上想办法,也要在优化存量上做文章,在整合涉农资金和创新投入机制上下功夫,在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上出实策。
改革大潮激荡而来,希望的田野洒满阳光。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各项部署,让改革举措、政策支撑、资金投入更好地聚焦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我们就一定能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让农业农村成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